文章作者
高凯鸣
作者单位
医院
各位读者,大家好!
近期,我们邀请到来自医院手外科的高凯鸣教授,从多年临床诊疗和经验出发,通过周围神经损伤的理论概述、损伤分类和治疗原则、神经修复技术以及四肢单根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治,与大家一同探讨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诊疗。
上一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周围神经损伤的第一部分——: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六)。
今天将为大家介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变性与再生(一):周围神经再生反应的启动。
第一部分:概述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变性与再生
周围神经损伤导致损伤部位以下的轴突变性,并引发神经细胞体及其轴突、效应器在形态、生理、生化等诸多方面广泛而复杂的变化。
神经元的恢复是以神经细胞体的营养维持和轴突再生为特征。周围神经的活性在伤后10h,以近侧轴突开始肿大;约48h后,断端发出纤细的神经轴芽,末端扩大成杵状,内含大量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囊性小泡)。
再生轴突将随着适宜的物理通道向远侧生长、延伸,以取代已经变性消失的轴突部分,最终与适宜的末梢器官形成功能突触。
周围神经再生反应的启动
神经轴突断裂后,其细胞体无论是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还是交感神经元,均产生染色质溶解。
组织学上,神经元肿胀,尼氏体移至细胞的周边部,在性质上属于神经再生性质而不属于神经变性性质。
当染色质溶解属于再生性质时,神经元胞浆在体积上增多,主要在于核糖核酸及其相关酶类的增加。核糖核酸从大颗粒转变为细小纤维颗粒,其变化导致尼氏体的明显消失。从伤后第4天直至第20天达到高峰,核糖核酸数量增加,其代谢率也增加。核糖核酸为轴突重建所必需,在再生中它起着中心成分的作用。在任何情况下增加核糖核酸体积与活性,持续至轴突再生、成熟、停止。
损伤离脊髓细胞体越近,神经元改变越具有高营养性,而低位远侧神经损伤时其变化则不显著,因为近侧损伤比远侧损伤需要更长距离的轴突再生。
神经元细胞体的再生反应主要表现在代谢的变化,即以原来适应合成神经介质、维持神经传导突触活性的需要,转变到适应产生轴突修复和生长所需物质的需要。
神经细胞体合成更多新的mRNA、脂类、细胞结构蛋白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轴突膜合成所必需的蛋白酶、呼吸链酶和神经脂蛋白合成速度加快、数量增多,而传导介质的浓度下降。
细胞结构蛋白包括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神经微丝蛋白,对轴突再生起到重要的作用,经顺行轴浆运输,速度5~6mm/d,这与神经再生过程中轴突延伸的最大速度是一致的。
GAP虽然并没有起到起始、终止或调节轴突再生的作用,但它们是生长圆锥上的主要成分,微神经再生所必需。哺乳动物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GAP-43合成增加达到20~倍,经快速轴浆运输系统运输,速度可达每日mm。
—待续—下一期,将为您继续介绍周围神经损伤的理论概述: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变性与再生(二):周围神经再生的条件与微环境。往期回顾
周围神经损伤之概述:病因和病理生理学特点(一)
周围神经损伤之概述:病理生理学特点(二)
周围神经损伤之概述:病理生理学特点(三)
周围神经损伤之概述:病理生理学特点(四)
周围神经损伤之概述:病理生理学特点(五)
周围神经损伤之概述:病理生理学特点(六)
作者介绍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安装「医笙」APP,欢迎参与学习与交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