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是因跖筋膜长期受过度牵拉而导致的慢性劳损。临床常表现为足跟部疼痛以及行走加重。典型情况表现为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该病发病年龄跨度大,一般为25岁至60岁之间,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相较于普通人,运动员,特别是田径运动员的发病率更高。而在发病规律上并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超负荷负重、肥胖及足的跖屈(通俗说就是反向背伸)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从传统医学角度来说,跟痛症属“痹证”范畴。本病以本虚“肝肾亏虚”为主,标实“经络瘀阻”为表现。多数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所致。
中医如何治疗“跟痛症”对于该病治疗,我国传统医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外治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药熏洗及涂擦,通过事先调配的中药外用或中药药膏涂擦,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来缓解症状。
手法治疗:采用滚法、揉法等从上至下放松小腿肌群、跟腱以及足跟部内外侧的软组织,再辅以中医特色的经穴理论,以患者自觉足跟及足底产生酸胀感为宜,进而放松肌肉群达到治疗效果。
针刀治疗:采用针刀对足跟部的软组织、筋膜等进行松解粘连来达到治疗效果。
另外应结合功能锻炼,通过专业医师指导,进行相应的肌群锻炼,起到放松与强化肌群的作用,进而达到防治一体的目的。
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体外冲击波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和药物之间的新型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不良反应小等优势,现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跟痛症的治疗。作为一门新型治疗技术,其机制通常归纳为以下几点:
机械压力效应:体外冲击波通过不同的组织媒介产生不同程度的机械应力,在低能量冲击波作用下,在骨骼肌肉组织内产生一系列的物理效应,松解关节软组织粘连,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
空化效应:该效应可使人体组织内的微小气泡在冲击波的作用下急速膨胀破裂,从而达到疏通闭塞的微型血管和松解粘连的作用。
止痛效应:体外冲击波在进行治疗时,可以有效抑制疼痛信息的产生和传递,从而缓解疼痛。
针刀和冲击波治疗主要针对发病的急性期进行治疗,其治疗的疗程也因人而异,通常患者症状缓解后可适当减少治疗次数。
足跟痛的原因
大多数人的足跟痛发生步行的时候,因此,我们需要去了解在整个步行周期当中各个关节的变化。步态周期可以简单分为8个时相,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中。
通常正常的步态,是用足跟外侧先触底,接着是足跟内侧,最后是足的整体负重过程等,我们发现足跟在整个步行周期中,受力是非常多的,因此发生发生损伤的几率就会大大提升。
毫无疑问,下肢对人体的步态和功能非常重要。下肢的骨骼包括骨盆、股骨、胫骨、腓骨和足部骨骼,而下肢关节则包括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由于下肢扮演着支撑体重的角色,因此骨骼肌需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才能完成力量的传导过程。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下肢需要能够迅速变化的杠杆系统,以适应步态周期中灵活性和稳定性的交替变化。另外下肢需要一个稳定的腰椎、骨盆区域,以控制各环节的运动,这就是所谓的“开链功能”。
通过骨盆和髋关节周围肌群收缩控制,形成足部稳定的三角负重结构,为下肢近侧端提供支撑,以维持正常的功能。特别是足部旋前、旋后的控制,在步态行走过程中非常重要。由于复杂的链式反应沿着整个下肢产生,因此应该将下肢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的关节和环节。
长期行走姿势错误
足跟痛通常和长期的病理性适应相关,长期行走姿势错误往往会引起肌肉失衡和非对称力量不足。由于不良的代偿已经产生,这种适应性变化会发展为疼痛甚至引起损伤。作为直立行走的生物,人们没有足够的空间去代偿或力量再分配。因为直立行走限制了其他部位代偿受伤肢体而继续发挥功能的这种能力。
髋关节活动不足
髋关节功能活动不足,会导致膝关节代偿、踝关节代偿。若踝关节代偿多,则踝关节容易出现疼痛;当然也可能是膝关节活动不足而导致髋关节和踝关节代偿,也可能产生足跟痛。
所以对足跟痛的病人我们也要从生物力线的角度上去考虑,是否存在力线问题,所以各种错误的体态就要矫正了:X型腿、O型腿、骨盆前倾、扁平足等,不仅仅关系到美丽,更关系到整个的脊柱健康。
运动链上的肌肉
膝关节位于髋关节和踝关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也可以从运动链角度去考虑足跟痛,我们下肢是分为屈肌链和伸肌链的。屈肌链包括屈髋的髂腰肌、屈膝的腘绳肌、屈踝的胫骨前肌;伸肌链则包括着伸髋的臀大肌、伸膝的股四头肌和伸踝的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是非常容易引起足跟痛的肌肉,但是三头肌为什么紧张是需要仔细讨论的。
可能1:足踝长期处于跖屈状态,小腿三头肌被动缩短,导致三头肌习惯该长度,最终产生足跟痛。
可能2:由于久坐我们的臀大肌长期处于拉长状态,肌力降低,所以这时候我们的股四头肌或小腿三头肌会在完成下肢所有伸展动作中做代偿,于是乎小腿三头肌就发生了紧张,产生了足跟痛。其实该类足跟痛病人真实问题可能是髋部伸展不足,可能你把伸肌链的整体力量强化了,足跟痛就消失了。
可能3:患有上交叉综合征的老人往往存在着足跟痛,即久站之后足跟下方疼痛,可能原因是因为重心前移,视线变低,为了平视,我们只有屈膝才能使视线平行,看到前方;使重心向后移,维持身体平衡。所以腓肠肌在这种情况下是一直在收缩维持姿势,它可能与长期的足跟痛有关。
外周神经卡压
可能1:坐骨神经走行过程中卡压,对易损伤部位梨状肌进行检查。可能2:胫神经走行过程中卡压,对易损伤部位腘肌点,内踝点,比目鱼肌腱弓点进行检查。9月5日北京举办全国微创穴位埋线(疼痛、减肥专题)技术研修班←点击链接查看
运动感知觉
膝关节位于髋关节和踝关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运动感知觉和姿势稳定性较差,导致感受器传入信息的紊乱,易造成颈肩腰腿痛。
局部炎症
膝关节位于髋关节和踝关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足底滑膜炎.
综上所述:治疗足跟痛除了局部(足底筋膜、小腿三头肌等)的处理以外,还要有着髋关节活动的活化,如屈髋、伸髋、髋关节外展的活动,也要有膝关节位置的矫正,整体姿势(生物力线)的矫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