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以锥体系统损伤为首发症状的Fahr病1例
TUhjnbcbe - 2021/3/10 12:56:00
张仙俊,韩雁冰,周亮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医院病例介绍患者,女,29岁,因“左侧肢体无力6y,言语不清半年于年12月28入院。患者年怀孕期间无故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左下肢为重,行走需人搀扶,左手持物不稳,顺产后左上肢无力稍好转,但左下肢无力未见明显缓解,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清,并逐渐加重,遂至我科就诊。既往史既往体健,妊娠期弓形体、风疹、巨细胞病*、单纯疱疹病*检测阴性,否认中*、感染、特殊*物接触史,否认甲状腺手术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清,中度构音不良,左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左侧肢体腱反射亢进,引出左侧踝阵挛,左侧Babinski征阳性,左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欠稳准,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部CT(见图1):双侧基底节区、丘脑及小脑齿状核对称性钙化。颈腰椎MRI平扫:颈椎退行性改变,腰椎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血清钙、磷、镁水平、血清甲状旁腺激素、血清降钙素、甲状腺激素水平、血清叶酸维生素水平正常,抗核抗体(ANA)谱检测、肝炎病*系列、梅*、HIV检测阴性。图1患者头部CT影像学表现:双侧基底节、丘脑及小脑齿状核对称性钙化入院诊断诊断为Fahr病。讨论Fahr病,最先是Babberger在年对基底节钙化进行了报道,后来德国神经病学家TheodorFahr描述了其双侧对称性基底节钙化的临床特点,因此命名为Fahr病,Fahr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基底节及颅内其他部位的钙沉积,目前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可能与颅内钙磷稳态失衡、血脑屏障功能障碍有关。研究认为该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研究报道了4个相关致病基因:SLC20A2,PDGFRB、PDGFB和XPR1。SLC20A2、XPR1基因突变可引起钙、磷转运异常,使磷酸钙沉积于血管、组织细胞内;PDCFRB,PDGFB基因突变致血管、血脑屏障功能障碍,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与钙沉积的严重程度相关,Fahr病在临床表现出症状前就已经发生了多年的钙化沉积,但在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之前,是否需要达到一定的钙化量尚不清楚,此外,钙化的严重程度和部位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临床表现的类型和严重程度。Fahr病多有家族聚集发病倾向,少数为散发,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病,主要集中在40-50岁之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也可无临床症状。病情缓慢进展,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如肌张力障碍、震颤、运动迟缓、舞蹈样动作等)、神经精神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幻觉、冷漠、攻击性、强迫症及其他精神病症状和认知障碍)、小脑功能障碍、构音障碍、癫痫、锥体系受损、头痛、头晕等。在Ellie等["的研究中,临床症状中认知障碍、锥休外系症状、构音障碍、小脑功能障碍、精神异常、锥体系受损、癫痫分别占54.5%、50.3%、43.2%、34.1%、29.5%,13.6%、4.5%,锥体系受损作为首发症状较为少见。颅内基底节、小脑齿状核、大脑灰白质交界处、丘脑、小脑白质区广泛对称性的钙化是Fahr病的典型表现,头部CT可在病灶部位发现高密度钙化灶,颅内钙化在核磁共振T1加权、T2加权成像上可表现为高、等、低、极低4种信号,CT对钙化灶的敏感性高于MRI,因此临床上首选头部CT检查作为疾病诊疗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Fahr病的诊断标准最早由Moskowiz等提出,后由Manyam等修改为:(1)影像学见双侧基底节及颅内其他部位(如小脑、脑干、大脑皮质下白质等)钙化的证据;(2)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和(或)神经精神症状,发病年龄通常在40~50岁,也可以在更早的年龄发作;(3)无生化检查异常的证据,无线粒体或代谢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的临床特征:(4)排外感染、创伤或中*原因引起的钙化:(5)有家族史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有家族史,可以在不具备前2个标准之一的情况下进行诊断;若无家族史,只有当钙化是典型Fahr病表现,满足前4个诊断标准时可诊断为Fahr病。临床上需与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CO中*或其他代谢疾病、结节性硬化、线粒体脑肌病、生理性钙化等相鉴别。本例患者青年女性,以锥体系受损为首发症状,进行性出现构音障碍,疾病缓慢进展,血生化正常,血清钙、磷、镁、血清甲状旁腺激素、血清降钙素、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无感染中*、创伤史,结合典型头部CT钙化证据,可诊断为Fahr病,该患者否认家族史,考虑为散发病例。Fahr病目前暂无有效根治方法,年有研究者提出用二磷酸盐类药物进行治疗,后来Manyam等尝试使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目前主要以治疗锥外系症状、抗癫痫、改善情绪、控制精神症状、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期待未来有更多对Fahr病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治疗Fahr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选自《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7月第36卷第7期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锥体系统损伤为首发症状的Fahr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