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创伤杂志》年第5期
下颈椎损伤发生率高,约占所有创伤患者的2%[1],由于常合并脊髓损伤及其他严重损伤,处理棘手,患者往往预后差。下颈椎损伤的诊治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包括损伤分型、手术时机、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等。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对不同下颈椎损伤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并选择恰当的治疗,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脊髓功能更大程度的恢复,降低伤残率或伤残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现就下颈椎损伤的分型、手术时机和外科治疗策略探讨如下。
1 下颈椎损伤分型
早期的下颈椎损伤分型方法主要依据X线片和CT所提示的损伤机制和(或)骨折的形态特点,通过单纯的描述性术语来阐明具体的骨折类型,没有将脊柱与神经损伤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定,忽视了韧带结构的完整性,未考虑潜在的神经损伤,对于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较小。此外,这些分型方法繁杂多样、难于记忆、实用性较差。这些早期的分型方法都没能够在临床获得推广和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临床相关性不强和分型方法过于复杂。这其中的代表分型有年Allen等[2]提出的根据下颈椎损伤的机制,将下颈椎损伤分为屈曲压缩、垂直压缩、屈曲牵张、伸展压缩、伸展牵张和侧方屈曲等6类。年Magerl等[3]基于AO分类系统并根据骨损伤形态,将脊柱骨折分为3种类型:A型为压缩,B型为分离,C型为旋转/平移;并衍生出53个亚型。该分类系统根据两柱理论,详细描述了各种损伤类型的特点,几乎涵盖了所有脊柱骨折类型。但该分类系统较复杂,不便于记忆,临床应用难度较大;且该分型更适用于胸腰段,并不适用于下颈椎损伤。
从形态向功能转变,是下颈椎分型最主要的进展。其中主要包括Moore等[4]提出的下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Vaccaro等[5]提出的下颈椎损伤分型(subaxialcervicalspineinjuryclassification,SLIC)和版AOSpine下颈椎损伤分型方法[6]。
Vaccaro等[5]认为理想的下颈椎损伤分类系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全面反映患者受伤时状态;(2)有效结合影像学和临床表现;(3)能客观系统地指导临床诊疗;(4)能较好地判断预后;(5)简单易记,临床应用方便。目前对于下颈椎损伤的分型尚缺乏公认的标准。Vaccaro等[5]提出的下颈椎损伤分型方法——SLIC,通过损伤形态、椎间盘-韧带软组织复合体(disco-ligament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