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中老年患者居多,以一侧面部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
■
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分支或多个分支,多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其疼痛范围不超过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
■
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呈现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烧灼样、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甚或微风拂面,都会引发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呈周期性反复发作,骤发骤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由于发作时疼痛非常剧烈,痛侧面部可呈现痉挛,病人极度痛苦,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素有“天下第一痛”的说法。发作时患者不由得用手掌按住面部揉搓,日久会造成面部皮肤粗糙,眉毛脱落稀少的面部特征。
■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定论。通常认为,三叉神经出脑干处受到搏动性血管压迫刺激,导致神经脱髓鞘及神经痛;但也有部分患者并没有发现明确的血管压迫。
■常误以为牙痛
三叉神经痛常被误诊为牙痛,患者往往将牙齿拔除,甚至拔除多颗牙齿后仍无效,方引起注意。通常而言,牙病引起的疼痛为持续性疼痛,局部有龋齿等病变,X线及牙科检查可以确诊。
□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方法
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服用药物治疗(如卡马西平)可以缓解疼痛,而对于服药效果不佳、影响生活的患者可以选择外科手术。还有部分患者刚开始服药效果可以,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出现疗效减退,或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思睡、消化道症状等),再考虑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通常而言,外科手术包括开颅微血管减压和微创手术--
■
目前,神经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规手术方法。术前经影像检查(MRTA)确认:三叉神经有血管压迫,压迫三叉神经产生疼痛的血管称之为“责任血管”。
手术过程:患者全身麻醉,在患侧耳后、发际内切口,颅骨开孔,显微镜下进入桥小脑角区,对三叉神经进行探查,将所有可能产生压迫的血管、蛛网膜“松解”开来,用垫片将血管与神经根隔离。一旦责任血管被隔离、刺激消失,三叉神经的高兴奋性就会随之消失,恢复正常。
■
球囊压迫术是一种效果确切的微创技术。采用穿刺针从口角进针,达到三叉神经出颅腔的部位(卵圆孔),在X线辅助下将球囊导管置入麦氏囊,短暂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2-3分钟),作用于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达到解除疼痛的目的。
该方法具有以下优势: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一般在术后第二天即可自由活动,2-3天就可以出院。大多数患者在麻醉清醒后疼痛消失,术后疼痛即刻缓解率可达95%以上。整个治疗过程患者无痛苦、舒适度高,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及开颅手术失败的患者。球囊压迫技术无需开颅,避免了误伤脑干周围血管、神经的可能性,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
也是一种微创外科治疗方法。通过射频热凝,选择性破坏三叉神经内的痛觉纤维。该方法是在X线引导下将射频针插入半月神经节内,射频加热至65-75度,对靶点进行毁损,以解除疼痛。
需要提醒:射频治疗中为了准确定位,常需要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诱发疼痛,配合确定治疗部位。有些患者因不能耐受而无法完成治疗。相比较而言,球囊压迫术中无需患者配合,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