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认为见效快就是“好”
帕金森病患者用药不能单纯追求“见效快”。有些药起效快又便宜,患者就认为是“好药”。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直接补充左旋多巴效果最明显,花费还低,但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时间可能会提前,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并不是最佳选择。
帕金森病类药物也是这样,有的药物见效快,吃完症状马上有改善,但是时间一长,效果就不明显了,再换别的药物效果也不好。应该在追求有效的情况下,注意如何延长药物治疗获益的时间,“细水长流”。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既要有效,又要长效,在改善当前症状的同时还要延后并发症出现的时间,可以考虑选择能缓解运动并发症的药物,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或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小剂量联合用药。
误区二为了治好,私自增大药量
有的患者总是想着能把病治好,或者要把症状完全控制,总是多吃药。开始时确实能控制症状,但药物的副作用出现得很早,并发症也会比其他患者早出现。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加大药物的药量往往无法起到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强调个性化管理,比如50多岁的患者,就建议多运动,尽量少服药,延后并发症出现时间;而80岁的患者,可能就要尽量提高生活质量了。医生在为患者开药时,也是从效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管理。
同时,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有时需要不同种类的组合用药,陈彪教授表示,有部分新获批的帕金森病药物没有进入医保,医院没法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药方案的制定。规范、合理用药能够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生存质量,同时延缓并发症、致残等情况的发生,为患者及国家都减少医疗负担。
误区三感觉“吃药没用”,就停药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般会出现三组核心症状,俗称ABC症状:
A(ActivitiesofDailyLiving):指的是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和应用基本生活工具的能力降低或丧失;
B(Behavior):指的是精神行为异常,包括妄想、幻觉、淡漠、焦虑、激越、抑郁、侵扰等;
C(Cognition):指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语言障碍,计算力下降等。
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有效地延缓病情发展、控制症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生活中,‘药到病除’这个思维误区还是根深蒂固,阿尔茨海默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吃了药不能让你病情好,但会不让你病情更坏,这个观念让大家来接受需要花很长时间,改变患者的用药理念至关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
相对来说,能有明显效果药物,患者接受度就更高,比如盐酸美金刚,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精神行为症状有明确的缓解作用,能够立竿见影,有的患者有易激惹、情绪爆发,用了药以后很快患者就能够情绪稳定,患者的认可度就较高,依从性也就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