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读者在前段时间都或多或少看过/听过一部台湾的恐怖电影,《咒》。影片讲述主角若男6年前曾闯入邪教仪式中的禁地,触怒了沉睡的邪灵,导致后来所有人接二连三死于非命。
电影里的人物置身于老旧的房屋和荒山野岭中,哪怕还没出现恐怖镜头,也自带“鬼气”buff。
恐怖电影《咒》
我们受这些影视剧作品的影响,认为“闹鬼”的地方总是在大山深处的破旧古宅、被荒废的学校、或者鬼气森森的公寓楼,但你能想象在一个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室里会闹鬼吗?
美国布林莫尔学院化学系的米歇尔·弗兰克尔教授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米歇尔和她的学生埃利斯总是在实验室内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这声音仿佛来自墙内,断断续续,如泣如诉,于是恐怖电影的画面出现在她们的脑海中:一个穿着破旧实验服,浑身湿透的长发女人从溶剂柜里哭着出来……让人不寒而栗。
《行尸走肉》
难不成实验室真的“闹鬼”了?
米歇尔和埃利斯仔细查看了实验室每一个角落,终于发现“闹鬼”的始作俑者——原来是一台破旧的旋转蒸发仪,声音来自于它转动时旋转轴的摩擦,“闹鬼”事件总算水落石出了。
那么,世界上所有不可思议的灵异事件都能被科学解释吗?那些宣称自己“撞见鬼”的人们到底看见了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科学……(不是),来了解一下人为什么会相信有鬼。
看见的“鬼”到底是谁?
你在一个门窗紧闭的房间里,窗帘莫名其妙地飘动起来了;
刚刚躺下,旁边的床头灯忽然自己亮了;
夜起上厕所,拐过客厅墙角的时候,瞥见一个奇特的影子,但是这里明明不该有别人……
《行尸走肉》
似乎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总是鬼影幢幢,一不小心就会撞进什么鬼怪禁忌之地。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谁更容易看到“鬼”,或者说什么样的环境更容易出现“鬼”?
首先,最容易看到“鬼”的是那些大脑受过损伤或有神经疾病的人,他们所见的鬼影通常是幻觉,这种误以为的“视觉”完全是在我们大脑内部产生的,不需要任何外部感官刺激。
比如,在某瓣小组中,有网友分享了自己二姨被“鬼上身”的经历,二姨被已经亡故的婆婆“附身”,借她之口说下面又冷又饿,在家里大闹几天。请的“大师”来看了也不见好,最医院,然后医生检查出来二姨实际患上了“分裂症”和“幻想症”。
《禁闭岛》
在医学上,还有一种病症名为“爱丽丝漫游奇境综合征”,该症状的患者在观察周围时,会发现物体的大小、位置、运动或颜色都发生了扭曲,就如同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喝下那瓶神秘饮料后所经历的感觉一样,这是由于患者的视觉神经通路受到阻塞而产生的幻觉。
这条通路始于视网膜,光信号在此转化为电信号,然后沿着视神经快速穿过脑部。到达丘脑之后,电信号会直接输送到视觉皮层,在这里,信号会经过处理变成距离、形状、尺寸、色彩和速度计算几个部分,只要其中一个部分稍有差错,就会造成明显的视觉扭曲。
那么,除开这部分特殊的“见鬼”事件,一个正常人会不会撞见“鬼”呢?
答案是:当然有可能。
《第六感》
比如,英国一家医疗设备公司的工程师维克就看见自己的同事会莫名其妙的转身看他,以为维克就在旁边,但实际上维克在办公室的另一端;维克自己晚上一个人做实验的时候,也会发现零件突然震动起来,还看见过一个灰色的人影在靠近自己……
这不是闹鬼实锤是什么?!
但维克毕竟是个高知识分子,科学精神让他不相信鬼魂,于是他开始调查“实验室闹鬼”原因。结果发现是实验室的吊扇在“捣鬼”,风扇发出了18.98赫兹的次声波恰好接近人眼球的19赫兹共振频率,因此引发了视觉混乱,而刚好实验室的长度又是波长的一半,在这个场域里形成驻波,因此零件会自己震动,这一些列巧合让大家都以为“闹鬼”。
《第六感》
事实上,很多“闹鬼”事件都是人们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恐怖的东西。在《心理学期刊》的一篇调查报告里曾指出:人感觉“有鬼”跟房间大小、明暗程度的相关性最高。换句话说,越是看不清楚的地方,越容易“闹鬼”。
但是,哪怕是次声波导致的眼球共振,最多也只能让人见到些阴影,怎么会让人相信是真的鬼魂呢?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强大的大脑上场了。
首先,让我们试想一下数万年前祖先生存的场景:旁边的树丛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蜿蜒的身形在草丛中隐隐现现。
这时候,可能只是风吹过露出了草丛中的枯树枝,也可能是一条对你虎视眈眈的巨蟒毒蛇——这就是典型地对一些无关联的随机事件做出有意义的解读,即模式性偏差。
误读成危险的信号而逃走,这种假阳性事件的代价只是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而一旦将捕食者的动静误读为风声吹过,这种假阴性事件的代价就是自己的生命了。
《丛林》
因此,原始的人类必须提高警惕性,不可能等到危险整个出现才做出反应。这种为了生存而逐渐演化来的大脑便十分擅长识别及脑补模式,坚持着“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其一”的原则。
而早期的原始生存最危险的并不是蟒蛇,而是同类!根据对黑猩猩做研究的生物学家所说:黑猩猩经常抱团攻击落单的同类,会咬断其的肢体或生殖器,行为十分残忍。当然作为早期猿类的人也有同样的行为模式。
《丛林》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人们在看见一些影子或不明物体的时候,最容易将其脑补为与人类相似的“鬼”。也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有“恐怖谷效应”(对类人物体的恐惧)。因为大脑想要告诉我们,危险危险危险,快逃快逃快逃!
人类乐于相信“有鬼”
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鬼压床”,这实际上是一种“睡眠麻痹”,相当于睡醒时,意识先于你的身体肌肉苏醒。还有是一些根植于生物学基础的心理体验——高海拔登山者、极地探险家和孤独的水手经常报告的幻觉,可以追溯到体温过低、低氧水平、有毒物质和社会孤立等因素都能引发的大脑化学变化,产生幻觉。
当一个人面对这样一些奇特的、超现实的经验时,跟需要一定知识背景或者要耗时查证的科学真相比起来,将奇异现象归为鬼魂则更简单,更符合直觉。
法国思想家布朗肖曾说过一句非常有趣的话:夜里有鬼,其实是因为我们害怕夜间的虚无。
我们太过害怕夜晚,害怕未知,它那么空洞,那么黑暗,什么都看不见,是虚无的。
《鬼魅浮生》
我们用“鬼”,填满虚无的夜晚。或者说人的大脑在处理超乎理解的事件时,会自动寻求合理化归因,于是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存在——“鬼”。
这么一来,一些离奇事件就被套用进了我们一般人能够理解的逻辑,让我们的日常重新建立起伦理秩序,回归到思维能理解的一个状态。
所以,不是因为有鬼才恐怖,而是因为恐怖才有鬼。
我们还可以从哲学和人类学的世界中,找到一些人们热衷于相信有鬼的原因。
人类乐于相信有鬼正是对正义渴望的表征,我们愿意相信善恶轮回,相信恶有恶报。相信一种超脱于俗世之外的强大力量来保护自己。
在某种文化赋予的属性上,鬼魂甚至被认为是正义的载体。被无辜滥杀的人,化作冤魂去纠缠作恶之人,让对方对生前往事做出忏悔,甚至冤魂们会本着公平原则直接索取对方的性命。这是一种民间的“一命抵一命”式的正义,也是活着的弱者最后威胁歹人的无力手段,“你要是敢害死我,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
一如,在《哈姆雷特》中,被杀的父亲的鬼魂拜访了哈姆雷特,寻求对凶手的报复。
人类乐于相信鬼还因为这会带来正面情绪。
一方面,相信“鬼”的存在,会缓解我们对死亡的畏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有可能因亲人或朋友的去世产生错觉,甚至看见死去的爱人。在精神病学中,这种因日常哀恸而产生的“见鬼”体验被称作“悲恸/丧失亲友幻觉”,这些体验令人愉快并会帮助经历者减轻痛楚,会为人们带来珍贵的宽慰。
人们愿意相信,死亡并不是终点,已故去的亲人正注视着我们,会指引我们、庇佑我们。当我们失去所爱的人或面对自己死亡时,鬼魂的存在是一针强力的安慰剂。
实际上,最有趣的是,科学也并不排斥“鬼”。如果把灵异的、未知的、令人恐惧的事件比作“闹鬼”,那么整个宇宙都在“闹鬼”,不管你认为万有引力是时空扭曲还是依靠引力子作为媒介传播,它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完全超越人类认知体验的事物。
《美丽心灵》
就像在人类眼中,乌鸦是黑色的,是因为人眼无法接受紫外线的波长,而乌鸦的羽毛反射的恰好就是紫外线,而对于那些能够接受紫外线波长的动物来说,乌鸦其实是五彩斑斓的。人类所能体感到的世界实际上非常局限,因此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并不代表不存在。如果所有的未知现象都是“闹鬼”的话,那么这个宇宙中就一定存在“鬼魂”。
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最难以理解的地方,就是这个世界可以被人类理解。
杨振宁说,他相信一个非人型的造物主的存在,这样才能存在真正的宇宙大一统论。
最后,看完文章大家不要觉得鬼气森森,“鬼”其实是一种很单纯可爱的“生物”,不然为什么对那些一眼假的事,我们老说“鬼才信”呢?(手动狗头)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