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医生,孩子频繁眨眼,挤鼻,是抽动症吗怎么
TUhjnbcbe - 2024/12/25 8:40:00

门诊的抽动患儿越来越多,从前可能1个月能看到3-5个,现在1天能有7-8个。

每个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是得了什么病?为什么?怎么办呀?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频繁眨眼,挤鼻,咧嘴等行为,医院检查,确定孩子没有患其他的疾病,不要自以为是的定性为抽动症而耽误了孩子的病情。

当你经过了各种检查以后,孩子的身体没有任何的不妥,但仍然有两种以上的抽动行为时,基本上可以当做抽动症来对待了。

好,接下来开始硬核科普,关于抽动症和抽动症的治疗。

这篇文章稍有些长,希望大家能认真看下去。

抽动症,也称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是突然,快速,重复的运动(运动性抽动)或发声(声带抽动)。

抽动有两种主要类型:

简单抽动(涉及一个肌肉群)

运动性抽动:摇头,眨眼,嗅探,颈部抽搐,耸肩和做鬼脸。

声带抽动:咳嗽,清嗓和吠叫。

复杂抽动(涉及多个肌肉群)

复杂运动:打自己、咬自己、跳跃、行走时旋转等。脱口而出自己并不想说的话:重复自己的话,重复别人的说话、说脏话(秽语抽动症)等。

抽动症状有时会发生变化,比如从一种简单的抽动类型变为另一种,或者从简单的抽动变为复杂抽动。

我见过最严重的案例,是一个孩子走路时候频繁弯腰叩首且口中喊叫,导致走路不稳快要摔倒。这孩子最初也是从眨眼开始的。

抽动症高发年龄是3-9岁,男孩患病率是女孩的3.5-5倍。有11%-25%的学龄儿童会经历暂时性抽动,其中大部分会自行改善和消失,少部分会发展成慢性抽动,也就是长期的。

有5%左右的学龄儿童有慢性运动抽动,1%左右的学龄儿童患有慢性发声抽动,1%-4%的学龄儿童发声和运动抽动并存(称为图雷特综合症)。

慢性抽动中有约10%会持续到成年。我有两个大学同学就有抽动症,症状是一直眨眼,并不严重。有一次坐火车,看见对面的人大幅度的摇头,症状还蛮严重的。

抽动症可以自己控制吗?尽管抽动的症状是非自愿的,但有些人可以抑制,伪装或以其他方式控制抽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功能的影响。

一部分抽动障碍的人,在抽动之前会预感,感觉到某些身体冲动的积累。在抽动发作后,因为释放了这种冲动,就会感到很轻松。我问过一些孩子,有的孩子说预感是痒,有的孩子说预感是酸,有的孩子说预感是累。

在有预感时候,如果自己有意识的控制身体运动,就可以短时期内抑制抽动。但是在抑制之后,经常会感觉到紧张情绪明显增强,需要抽动一阵来释放内在冲动的累积。

是什么引起了抽动症?抽动症的病因,目前都没有很明确。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与心理因素相关。我看到的情况是,紧张焦虑的孩子不一定都抽动,但是抽动的孩子都是容易紧张焦虑的孩子。抽动症状会在放松时候变轻,在兴奋、紧张、专注时候变严重。此外,在感冒,运动过量,饮食过食肥甘厚味,春秋换季等诱因下加重。也是正常的情况。

为什么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会焦虑?

在我看来,孩子出现抽动最大的问题是家庭关系或家庭的某个成员让孩子过度的产生了焦虑

孩子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让自己的大脑转移这个焦虑

所以孩子通过眨眼睛等抽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遇见的好多家长:

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踩过人行道上的井盖,会立即阻止并唠叨说:“走井盖子万一掉下去会很危险。”

孩子喜欢猫猫狗狗,会说:“不行,猫狗会有狂犬病,医院打狂犬疫苗”。

孩子想自己拿剪刀剪纸,会说:“不要玩剪刀,扎着眼睛可不得了”……

我跟一些爸爸妈妈聊过,有些孩子从小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

老一辈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有哄骗,比如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人啦,比如外面很多坏人要偷小孩子啦。

再者就是平时老人非常宠溺这个孩子,到了父母手里面,就严加管教,小小的孩子哪能承受这些情绪。

所以仔细观察抽动症的孩子,就会发现,这类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操心”。

他们不管多大一点点,真的是操不完的心,出门上班,会叮嘱:“路上慢慢开车哦,不要撞车了,下班了记得来接我哦,一定哟”,每天晚上睡觉都会提醒我,“爸爸,门口的鞋子你拿进来了吗?大门有记得反锁吗?”

表面上他在“操心”,实质上他在“担心”。

抽动症的孩子,心思都太过于细腻,太过于敏感,反而那些粗神经的孩子,没心没肺,一天就知道追逐打闹,只要吃饱了,啥事都不想。

这样敏感“操心”的孩子是一群高情商的孩子,情商高的孩子更要好好善待他们。不要让孩子知道太多大人的事情,还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家长应该如何做?

我们要为孩子找到渲泄的出口,或是陪伴,或是沟通,或是放手,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放手让孩子去表达,我们不都是这么长大的吗?去小区里爬一爬,滚一滚,无非衣服弄脏而已,回去洗衣机一洗不就行了吗?记住,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不要大声呵斥自己的孩子,只有语言匮乏的人才会用情绪说话。家长的任务是照顾保护他们成长,而不是当裁判,不是当评论员。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就是,孩子摔坏了,去医院治疗就是,哪里有那么多的担心,那么多的焦虑呢?焦虑的是做家长的自己啊!

家长或者孩子的监护人要与孩子进行良性的沟通,首先自己放下焦虑,然后帮助孩子缓解焦虑。一件事一件事的给他演示事物积极的那一面,比如之前像之前举得例子中:告诉孩子,现在的井盖都用的是高科技的材料,在上面蹦蹦跳跳都不会有事,你看,我现在踩在上面,我有掉下去吗?我们之所以不走井盖子,是因为我们踩的太紧,维修工人就打不开啦。主动带孩子去摸狗狗的背,狗狗的脸,告诉孩子,只有发疯的狗狗才会咬人,咬人是因为狗狗自己也非常疼,就算被猫猫狗狗咬了也没什么,只要及时冲洗伤口再注射疫苗就没事了。

不要过多于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生,孩子频繁眨眼,挤鼻,是抽动症吗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