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16 15:45:00
疗法介绍拔罐疗法在我国古代称为角法,是用牛羊角做罐子,后来改用竹制罐子,还有用陶制的罐子和玻璃罐子。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之前,晋代葛洪所写的肘后方一书中就提到了角法,可以认为是中国拔罐疗法的起源,到了公元年,唐代的王冲著的《外台秘要》进一步阐述了角法的操作方法。刺破患处,用竹罐吸拔出血。清代医学家赵学敏所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对拔罐疗法做了进一步的更详细更具体的记述。赵学敏深入民间,对民间疗法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对书中拔罐疗法的应用地区、出处、形状、适应症,使用方法以及优点都做了详尽的记述。拔罐疗法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陶罐走罐疗法,从古代的拔罐疗法发展而来,是拔罐疗法当中的一种。可以叫做推罐疗法、走罐疗法,游罐疗法。走罐疗法是用杯罐作为工具,在罐口或患者皮肤部位涂上适量的润滑剂,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然后使它吸在皮肤上,用手推动罐子在病变部位来回滑动,从而使皮肤产生潮红或者淤血的现象,用于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当代常用的多种型号的玻璃罐操作方法工具。火锅的种类与型号比较多,中医器材商店多有出售。临床上一般使用大号、中号玻璃火罐进行走罐。当然有些部位也可以用较小的玻璃罐儿进行走罐。操作,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或精油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操作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微倾斜,在罐口后半边用力,前半边略微提起,随着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者以顺时针方向走动推动,,等到走罐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或者出现淤血斑时,才将罐起下。走罐疗法一般分为局部走罐和循经走罐两种。局部走罐以局部病变为中心进行小范围的上下左右旋转推行,如肩周炎可以在肩部做顺时针走向的缓慢旋转。循经走罐,进行较大范围的循经走罐治疗,如腰肌劳损,需要经过腰部的督脉和膀胱经,作为上下往返移动的走罐治疗。拔火罐是一种典型的民间疗法走罐疗法一般分为局部走罐和循经走罐两种。局部走罐以局部病变为中心进行小范围的上下左右旋转推行,如肩周炎可以在肩部做顺时针走向的缓慢旋转。循经走罐,进行较大范围的循经走罐治疗,如腰肌劳损,需要经过腰部的督脉和膀胱经,作为上下往返移动的走罐治疗。主治病症这种方法适合于肩周炎,腰肌劳损,背部劳损,臀上皮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等疾病肩周炎,取坐位,局部涂上凡士林或其它润滑油,比如精油,也可以以肩峰端为中心,拔罐后向四周作环形推动,要求缓慢,不用蛮力,以局部皮肤潮红或紫红为度,每周两次,五次为一个疗程。腰肌劳损,取卧位,局部涂上凡士林或其它润滑油,以脊柱两旁膀胱经循行部位为走罐部位,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先第一侧线旁开1.5寸,然后第二条线旁开3寸,由左到右推行,以皮肤呈紫红色时为度。背部劳损,取坐位或卧位,背部涂上凡士林或润滑油,以肩胛骨岗下窝为终点,向上下左右或做环形走过运动,直到见皮肤有淤血现象后起罐。股外侧皮神经炎,取卧位,在罐口和病变部位涂上凡士林,然后拔上玻璃罐儿,由膝外侧髋骨上缘约梁丘穴的位置,慢慢推动罐子到腹股沟的地方,再由腹股沟处向外推,到髂前上棘,而后向下,回到梁丘穴处,重复上述动作,直到皮肤潮红为止,一般隔一天做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注意事项拔罐疗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者皮肤上涂上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一则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拔罐时候动作要缓慢,用力要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也就是后半边着力前边略微抬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移动,就不会产生较大的阻力。走罐疗法一般采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润、宽厚、平滑,最好使用玻璃管。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用这种方法。拔罐疗法和走罐疗法,适用于多种人群,但个别年龄特别大,体质特别弱,病特别多的,请谨慎使用这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