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医经络学理论可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归属于筋病或称经筋病,病位在经筋,属筋痹范畴。《经筋病表现为相关组织在感觉及运动方面的功能改变,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疼痛症状即为内外因素影响机体气血运行,肌肉紧张痉挛而导致的。针刺激激痛点使针刺疗效直达病因所在,局部痉挛的组织放松,气血调畅,经络疏通。
01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复杂,当邪毒凝滞,脉络痹阻可能致病
1、病名及历史沿革
祖国医学无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名,根据其症状体征可将其归于“痹症”、“经筋病”范畴。气血亏虚,腠里稀疏,耗伤正气,卫表不固,风寒湿邪内侵,湿性黏滞,阻遏气机,寒性收引,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久则为痹病。
气滞血瘀、肝肾亏虚为本病发病基础,外感风寒湿等邪气或外伤、慢性劳损等则为诱发因素,内外合而为病,故不管本病虚实轻重,均因经络受损,气血不畅,脉络失养。肌筋膜可归于中医经筋和皮部范畴,张介宾《类经图翼》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中医意义上的经筋包含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等结构,经筋联络肢体,蕴藏经脉,运行气血,沟通人体内外上下,平衡阴阳,护卫脏腑,当经筋功能正常,人体即可维持健康。当邪毒凝滞,脉络痹阻,肌筋失养,气血不通发为丘疹脓疱。
《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又云:“经脉为里,伏行分肉之间,支而横者为络。”古人即注意到气血运行不畅与皮部病变相关,除了纵行的血管神经,横行于浅筋膜中的血管淋巴神经组织亦起重要作用。
浅筋膜对皮肤起到连接和支持固定的作用,当浅筋膜痉挛紧张时,挤压皮下神经血管,皮肤的营养等正常功能受损,影响皮肤新陈代谢,毒素及代谢产物排出受阻,出现局部广泛性、弥漫性、无通道性临床表现。
2、病因病机
根据痹症的病机演变过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机可大致总结如下:素体虚弱禀赋不足或劳欲过度,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病程日久,痰浊瘀血阻滞经络,筋脉失于濡养,故出现肌肉骨节的酸困麻木疼痛不适。
目前认为本病病机有如下几种:
(1)感受风寒湿邪:气血运行受阻,卫表不固,腠里不密,感外邪气血凝滞,筋脉失养,甚至不通,不通则痛。
(2)肝肾不足,脾胃虚弱:先天肾气亏虚,加之后天饮食失养,脾气损伤,脾阳不足,运化水谷功能减低,气血生化乏源,无法濡养筋脉发为本病。此外,脾阳虚难以运化水湿,湿聚为痰,阻滞气机亦可诱发本病。
(3)肝气郁结:肝在体合筋,在中医中肝与筋关系密切。肝主藏血,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造成气血凝滞不畅,复风寒外感,腠里闭塞,内外合邪,侵犯经络而致此病。
(4)情志失调:人体受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自身无法真确纾解,出现强烈的情志变化,进而导致脏腑气机失和,甚至混乱引发本病。中医理论中七情所伤对应脏腑理论中指出,忧思伤脾,怒伤肝。脾主肌肉,忧思过度,易致脾气虚弱,四肢倦怠。
肝主筋,人体长期处于愤怒、焦虑等情绪下,精神高度紧张,肌肉难以放松得到休息,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肌肉压力过高,肌肉内储存的的代谢物质不断蓄积,使肌肉及其并行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挤压,从而出现缺血性肌肉疼痛、肌肉痉挛甚至挛缩,肌肉的痉挛及挛缩又可进一步加重肌肉缺血,加重疼痛。
此恶性循环难以自动解除,久而久之,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排除体外,在机体组织不断蓄积,最终可在触诊时触及条索结节或僵硬的肌带。持续性疼痛使患者处于紧绷的精神状态,由此形成精神紧张-肌缺血-肌张力增强-代谢产物堆积-肌肉疼痛-肌肉痉暖-精神紧张的难以打破的循环,故本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精神紧张等精神心理问题。
亦有学者认为,肝脾不调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发病的关键因素,且使本病陷入复杂的恶性循环,将原本单一的疼痛症状进一步发展成为复杂的由表及里的一系列病理反应。《黄帝内经》中记载:“诸痹不已,亦宜内也”人体免疫力降低,外邪乘虚入侵人体,长期静止性力量负荷如长期伏案工作或姿势不良,加重肝脾不调诱发本病。
3、辨证分型
根据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因病机,同时结合医者用药取穴,大致可将本病分为:寒湿痹阻型、气滞血瘀型、痰浊闭阻型、肝肾亏虚型。目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中医辨证施治方面研究不多,可以考虑在临床实践中可将本病分为早中晚期,分别侧重于祛邪和扶正,结合中医辨证选方,达到早期预防,中期治疗,后期减少本病发作的目标。
02了解疾病的治疗方法,针刺治疗痹症由来已久,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
1、针刺疗法
强调“筋骨并重”的整体治疗理念。全身各个系统,理清全身骨骼包括脊柱、软组织损伤和内脏各器官疾病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中曰: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针刺治疗痹症由来已久,是临床常用且疗效显著的一种方法,《黄帝内经》中即有经筋病篇。
有学者认为激痛点是穴位敏化的一种形式,通过观察名膝关节疼痛患者膝关节周围痛点肌牵涉痛的分布特征,研究激痛点和穴位敏化的关系,在患者膝关节附近用拇指按压,记录其原发的疼痛部位以及牵涉痛出现的部位。
结果表明膝关节疼痛的原发痛区多分布于局部,各肌群的原发性疼痛部位位于其各自骨骼肌内,牵涉痛大多位于骨骼肌的远端及膝关节周围,故得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原发部位激痛点跟穴位敏化的机制类似。
2、常规取穴
针灸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等方法来刺激人体有关部位,达到通调经气、舒经通络、活血止痛等功效。
3、针刺激痛点
针刺激痛点可以抑制局部炎症反应;破坏不正常的运动神经终板和张力带,引起局部肌肉收缩,改变肌痛点形态结构;针刺产生微小损伤,可以增加局部血供、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加速局部炎症代谢产物排出;针刺抑制大脑疼痛中枢,达到镇痛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激痛点的位置、功效等与传统经穴的位置主治在有许多相同之处,故我们在找寻激痛点时,除了对肌肉韧带解剖位置的探寻,亦可通过经络系统理论来分析,或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特殊针法
重视“气至病所”的金钩钓鱼针法有能达到消瘀散结、舒筋活络的效果;又如针刺董氏奇穴能明显颈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疼痛并缩小局部条索结节;又如排针刺法、齐刺缠提法等均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通过手法操作加大刺激量,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目前临床新型针具也是层出不穷,大多由古九针结合现代技术发展而来,使针具更方便临床应用且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如小针刀疗法通过对瘢痕粘连的切割松解,对局部组织有减压的效果,减轻神经卡压;浮针疗法在皮下浅筋膜层扫散,较其他针刺而言最显著特点是取效迅捷;银质针温针灸疗法以其针体银质的优势,加之密集排布,对局部炎症的消散有显著效果。
结语: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达到疏经通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中医学认为各类疾病均是由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及病理产物四种因素引起。外感邪气使机体产生气血运行不畅,病理产物在体内堆积引起疼痛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