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LORUSSO神经现实来自专辑深度
Deep-diving
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电影《魅影缝匠》中,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DayLewis)饰演了时装设计师雷诺兹伍德考克(ReynoldsWoodcock),而薇姬克里普斯(VickyKrieps)则担任雷诺兹的模特及伴侣阿尔玛(Alma)一角。片中有这样一幕:伍德考克正在安静地享用自己的早餐,然而这样的宁静却被阿尔玛给小松饼抹黄油的声音打破了。“请你不要动静这么大,阿尔玛,”伍德考克说,几乎要控制不住他的脾气,“吵死了,让人心烦意乱。”
阿尔玛对此很不解:“也许你只是注意力过于集中了。”伍德考克随即把阿尔玛的动作,比作一匹骏马在绕着屋子不停跺脚,说完便夺门而出。伍德考克的姐姐默默目睹了整件事情的经过,她对阿尔玛说:“他有他自己的那一套,最好别招惹他。”伍德考克的敏感无可指摘;而阿尔玛弄出的那些难以回避的声音,可不是完全无辜。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魅影缝匠》()
有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也会表现得像伍德考克那样,其实会觉得有些尴尬。于是我试着去忽略那些声音,但是压根没用。它们就像把我从身体里抽离出来,再紧紧地拴在皮带上,完全占据了我的注意力。当听到一些特定声音时,我不光是听到它们,更是一直徘徊在这些声音里。我曾多次请求那些离我近到能知道他们一举一动的人,调低耳机音量、不要抖腿、别吹口哨,不管我认不认识他们。当我听见人们因为嚼口香糖,而发出那些微弱、重复、短促却在逐渐变响的声音时,我知道我不该怪他们,他们的行为很正常,但是我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要给他们一记白眼。
声音使我烦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这种极其容易被旁人身体发出的声音所影响的倾向,会使我看起来很混蛋,然而最近我发现,原来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常见的,它甚至被赋予了一个专有名称:厌声症(misophonia)*,由听力学家帕维尔加斯特博夫(PawelJastreboff)和玛格丽特加斯特博夫(MargaretJastreboff)在年提出。这种情况也被称作声音暴怒症(soundrage)或者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症(selectivesoundsensitivitysyndrome),与强迫症、听觉过敏和妥瑞氏综合症(Tourette’ssyndrome)有关。
*译者注
在中文维基和其他中文网页里,多译作恐音症。为了更准确地传达其原本的涵义,本文将该词译为厌声症。
厌声症患者似乎对于旁人身体所发出的声音更加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比如摩擦、嗅探、挠痒、掰手指、喘息、吹口哨等等——但他们的身体状态往往很正常:厌声症通常被当作是心理疾病,而不是听觉疾病。厌声症的问题出在脑子里,而不是耳朵里。那些被厌声症困扰的人,对于特定声音会产生负面的想法和情绪:有愤怒和厌恶感但没有恐惧感——如果出现恐惧,则被称为恐响症(phonophobia)。触发因素不一定是很响的声音,却常常是重复的声音;这些声音多是由旁人的身体发出的(咀嚼、敲手指、吞咽等),目击到这些动作则会加剧厌声症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厌声症会和厌动症(misokinesia)*——因为一些特定行为而引发的负面情绪——成对出现。
*译者注
厌动症即对于特定动作感到厌恶。这些动作通常微小但又反复发生,多与手部或脸部相关,如嚼口香糖、砸嘴等。
还有一种被称为自发性知觉高潮反应(autonomoussensorymeridianresponse,也称ASMR或颅内高潮)的听觉现象,其诱因与厌声症相差不多,就像ASMR一样,人们也对厌声症抱有怀疑态度。非专业人士很难相信,这些轻微的声响竟能引起这么强烈的愤怒,听力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则在争论,这到底是一种症状抑或一类明确的生理疾病。
-Gstudioimagen(Freepik)-
尽管如此,厌声症在近年已经成为了一种小型文化现象,在各个国家的报纸上均有报道,比如在年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这一篇*。同时也出现了包括声音过敏**和厌声症***在内的网站,提供了许多信息、指导和与之相关的衍生商品。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