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孤独症新基因及致病机制获揭示
TUhjnbcbe - 2023/8/13 21:15:00

“目前,虽有数以百计的孤独症相关基因被报道,但只有少数基因的致病机制在动物模型中得到阐述,这导致孤独症遗传学和临床诊断治疗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研究员如是说。孙中生团医院、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通过遗传学筛查找到了一个新的孤独症相关基因PAK2,并通过动物模型研究了该基因在孤独症发病中的内在分子机制,为孤独症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通讯》上。

儿童孤独谱系障碍是一大类发病较早的、复杂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统称。随着筛查诊断水平、公众认识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孤独症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在0~8岁儿童中其患病率达到1%~2%。寻找新的关键基因,并阐明其致病机理对于研究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及进一步的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入组的例典型孤独症患者,鉴定出位于PAK2基因的新生无义突变位点和位于3号染色体3q29位点的包含PAK2基因的新生拷贝数缺失。他们还发现,在小鼠模型中,PAK2基因缺失导致神经发育和形态缺陷以及孤独症样行为。

“从分子生化、形态结构、行为学和遗传学等多个水平确定了PAK2在脑发育中的重要功能,并确定PAK2调控的细胞骨架通路可广泛地调控多个与孤独症相关的功能网路,是众多孤独症基因突变后共同影响的通路。”孙中生介绍,染色体3q29缺失综合征是由位于3号染色体长臂q29位置上一段连续的区域发生缺失所致。此类患者表现出多种神经精神病学症状,包括弱智、孤独症、癫痫、面部缺陷等。但到目前为止,染色体3q29缺失综合征的内在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孙中生表示,这一研究不仅为孤独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还为孤独症和染色体3q29缺失综合征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此外,由于PAK2基因位于3q29缺失区域中,研究也为解释染色体3q29缺失综合征的内在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证据。(记者王潇雨)

1
查看完整版本: 孤独症新基因及致病机制获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