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所选配穴可能在病经上,也可能在与病经相表里、同名、相生相克、开阖枢等具有特定联系的经脉上,通过相互配伍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常用的配穴方法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奇经八脉配穴等。临床上还有许多配穴方法,如五行生克配穴法,行间配复溜以行“滋水涵木”之功,太渊配太白以生“培土生金”之效;又如“开阖枢”相配调节经络的配穴方法,合谷配太冲(开四关)、内关配内庭调气和中等。
在充分认识经络气化特点的基础上,针灸医生经过经络诊察并结合临床病候进行分析、辨别,找出异常变动经脉,选择适当的治疗经脉之后,就到了配伍腧穴(简称配穴)的环节了。针灸临床所选配穴可能在病经上,也可能在与病经相表里、同名、相生相克、开阖枢等具有特定联系的经脉上,通过相互配伍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本文将系统介绍经络医学创始人王居易教授临证常用的配穴方法。
本经配穴
由于本经气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虚实寒热,常用本经选穴配穴,以调整本经恢复正常气化状态。主要使用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原穴、络穴、募穴等。
原合配穴
原穴可以从三焦经里调动出原气,而增强本经的行阳功能。合穴可以调畅经气的运行,使原穴中的元气充分运行起来。二者配合可以增强本经的气化作用。原穴与合穴配合治疗脏病较多,可用于虚证和郁证。临床常用的原合配穴包括尺泽、太渊,阴陵泉、太白,神门、少海,曲池、合谷,曲泉、太冲,阴谷、太溪,曲泽、大陵等。例如少海、神门这组配穴,可治疗心内膜、心瓣膜的疾病,如心悸、梦魇、脉律不齐等;还可以用于治疗打鼾或呼吸暂停综合征,检查这类患者的少海穴,往往可以发现有很大的硬结,用神门、少海能控制住病情,这更加印证了王居易老师关于手少阴经与心内膜、瓣膜和传导束密切相关的认识。
郄合配穴
郄穴有降逆、疏利、行气、止痛的治疗作用,与合穴长于调节本经经气逆乱的功效相配,适合用于本经气机瘀滞所致的实证及疼痛性疾患。临床常用的郄合配穴包括尺泽、孔最,曲泉、中都,少海、阴郄,阴谷、水泉,阴陵泉、地机,足三里、梁丘等。
合络配穴
络穴是本经经气所分出的地方,经气由此或进入本经细小络脉,或走向表里经。络穴与合穴配合使用,可以增强本经行气的作用,用于治疗经脉气血运行失调以及络脉瘀阻引起的各种疾患。临床常用的合络配穴包括尺泽、列缺,曲泉、蠡沟,少海、通里,阴谷、大钟,阴陵泉、公孙,足三里、丰隆,委中、飞扬等。
原郄配穴
郄穴是本经经气深聚的位置,具有强大的疏通气机作用,适合由于邪气壅盛而使经气郁结不通所引发的急性痛症、炎症、血症等,与原穴配合用于治疗正气不足、邪气盛的虚实夹杂病症。临床常用的原郄配穴包括太渊、孔最,太冲、中都,神门、阴郄,太溪、水泉,太白、地机等。
合井配穴
经脉气机运行不畅可以取合井配合,具有泻实、疏导气机的作用。如曲池配商阳,有泻实清热的功效;肝经气机闭阻所致胁肋撑胀,可用曲泉配大敦。
五输穴子母配穴
五输穴分属五行,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视病情之虚实可予以补母或泻子的治疗方法。《难经·六十九难》谓:“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由于五输穴具有五行属性,按照生克关系配穴,颇为复杂,因此只介绍临床最常用的两种配伍方法。
本经配穴:用于本经五输穴之间的配伍,如肝经配五行属“木”,肝经虚证,可补本经母穴曲泉(水);肝经实证,可泻本经子穴行间(火),以此类推。
他经配穴:用于两条及多条经脉之间的相生关系,此时要在子母补泻的基础上,结合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补泻配伍。比如,在治疗肝(木)阳上亢引起的眩晕、耳鸣时,可以用足少阴肾(水)经配伍足厥阴肝经如复溜、行间;治疗胃(土)实热证出现牙龈肿痛、湿疹痒痛时,可以选择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金)经井穴(金)配伍,如商阳、厉兑。
五输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在运用时变化较多,常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本经配穴法对病症针对性强,临床运用得当,往往效如桴鼓。
表里经配穴
表里经配穴的方法在临床运用灵活,有阳病取阴、阴病取阳、阴阳经并取等多种方法,适用于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等复杂病变。
原合配穴
一般为阴经的原穴配伍阳经的合穴。合穴可以调节气机降逆,使阳经的气机通畅,促进阴经所联系五脏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转输出去,从而提升五脏化生精微的水平。这种配穴法常用于以五脏机能下降(正气虚)病机为主,同时兼有病理积滞存在(邪气瘀滞)的病症,比较典型的是脾胃病症,如患者脾气不足但同时存在舌苔厚腻、食欲不振等饮食积滞的现象。临床常用的原合配穴有太白、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
原络配穴
一般为阴经的原穴配合阳经的络穴,也可用阳经的原穴配合阴经的络穴,主要用于治疗五脏六腑虚损不足的病证。如脾虚湿盛,湿浊入络,需选太渊补益脾气,配合阳明经络穴丰隆化痰通络,提升化湿能力;或者阳经出现虚弱或寒证症候,取其相表里的阴经,调动五脏的原气转输到相表里的阳经,补充其阳气之不足。临床常用的原络配穴有合谷、列缺,阳池、内关,太渊、偏历,太白、丰隆,太溪、飞扬,神门、支正等。
合井配穴
一般为阴经合穴配伍阳经井穴。当阴阳经同病、虚实并存时,常在选用阴经合穴调理气机的同时,配合阳经的井穴放血。如患者有咳嗽、气短,但又有实证咽痛、*痰,可选尺泽配商阳放血。
合合配穴
当阴经经气升降失畅出现胀满、逆气、结滞等病机,或者阴阳两经同时存在气机逆乱时,可选用表里经合穴相配调理气机。如患者急性咳嗽,同时有食欲不振、腹胀,可以选尺泽配曲池,阴陵泉配足三里。兹举一例说明:
患者女,35岁,以主诉“左足大趾胀痛20天”就诊。患者左足大趾微痛肿,偶有跳动感,鼠蹊部(即腹股沟)胀痛不适,舌象、大便正常。医院确诊为急性蜂窝组织炎,经抗生素治疗后炎性症状已消失,但尚未痊愈,遂请王居易老师诊治。经络诊察发现病在太阴经,选足太阴、足阳明经治疗。配穴选用阴陵泉、曲池、足三里。一诊针刺治疗后,患者鼠蹊部与左足大趾胀痛消失,已无任何不适,后续随访未复发。
分析:经络诊察发现该患者公孙(络穴)异常,病在足太阴络脉。阴经善于温补,阳经善于清泻。取本经合穴阴陵泉化湿消肿,表里经合穴足三里及曲池清泄阳明实热而获痊愈之功。
同名经配穴
原穴相配
原穴是各经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对于人体的元气有重要的补益和调节作用。同名经原穴相配,加强了同名经气化的功能,使所联系的脏腑元气得到提升补益,用于本脏气虚、阳虚以及诸虚劳损,尤其经络诊察在原穴发现异常的情况下常用。原穴配伍临床使用较多,如太渊、太白,神门、太溪,大陵、太冲,腕骨、京骨,阳池、丘墟。
络穴相配
同名经络穴相配可用于治疗病机为络脉瘀阻的各种疾患。临床常用的络穴相配组合有内关、蠡沟,通里、大钟,支正、飞扬等。
合穴相配
合穴具有很强的调理本经所联系脏腑气机的作用,所以同名经合穴的配合使用非常广泛,如尺泽、阴陵泉,少海、阴谷,曲泽、曲泉,曲池、足三里等。同名经合穴相配临床效验甚丰,兹举一例说明:
患者女,63岁,以主诉“下肢水肿10年,近3年加重”就诊。患者下肢水肿,午后加重,疲劳,苔厚白,脉沉。经络诊察发现手足太阴经异常,遂取手足太阴经治疗。配穴选用太渊、太白、阴陵泉,灸气海。初诊后,患者下肢水肿显著减轻,数次治疗后水肿明显消退,后经王居易老师较长时间治疗获得基本痊愈。
分析:经络诊察发现该患者足太阴经极度酸疼肿胀,外形如大象腿,综合症候表现,太阴虚象特征明显,取太渊、太白同名经原穴健脾化湿、补益肺脾,使营卫循环恢复,增加灌渗能力,加太渊益气温阳,增强太阴行气化湿功效。
奇经八脉配穴
奇经八脉主治的疾病,除了十二经、五脏六腑的某些疾病外,还有一些特有的疾病种类。如脑病,包括脑性痴呆、偏瘫、癔病、癫痫、神经官能症,常涉及督脉、阴跷脉、冲脉、任脉;又如脊髓病,包括神经脱髓鞘病、神经元疾病,常涉及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另有属于经络、脏腑综合性疾病,如各类精神性疾病,如心脏官能症,与阴维脉关系密切;胃肠官能症与冲脉关系密切;生殖系统疾病与督脉、任脉、阴跷脉、冲脉关系密切;免疫系统疾病与督脉、冲脉、任脉关系密切。
王居易老师临床应用奇经八脉的配穴除了传统八脉交会穴(列缺、照海,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后溪、申脉)之外,根据奇经八脉的理论和临床发现还探索出很多新的配伍方法,此处介绍四组配穴的功效主治。
1.列缺、公孙(任脉、冲脉)
功能:宣发在表在上之热;化利在里在络之湿;通调冲任之浊。
主治:头面湿热眩晕,目赤肿胀,咽中不利,月经不调,血色不鲜,色浊,经期身重疼痛,带下*浊。
2.列缺、后溪(任脉、督脉)
功能:宣散在上之阴,升聚在下之阳,使督脉之阳升,任脉之阴降。
主治:风寒结于上焦,症见耳鸣、项强、鼻塞、头目沉重等;气功出偏,任督脉气失常,气机阻塞,症见头昏、胸膈满闷、腰肌胀痛、腑气不畅等。
3.内关、照海(阴维脉、阳跷脉)
功能:调理阴维,滋养阴跷。
主治:内脏(腑)功能失调(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神经性心脏病、心悸、呃逆、嗳气、梅核气、喉神经官能症。
4.外关、申脉(阳维脉、阳跷脉)
功能:调理阳维,畅达阳跷。
主治: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如肌肉风湿痛、筋膜代谢障碍、癔病性肢体失调。
总之,腧穴配伍不是随意的,但在临床上又具有灵活性。除了以上常用的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奇经八脉配穴等配穴法,临床上还有许多配穴方法,如五行生克配穴法,行间配复溜以行“滋水涵木”之功,太渊配太白以生“培土生金”之效;又如“开阖枢”相配调节经络的配穴方法,合谷配太冲(开四关)、内关配内庭调气和中等。这些配穴方法的理论机制尚未十分明确,但验之临床确有一定疗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并在理论思考中逐渐完善。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