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头晕目眩怎么治疗中医从脾虚肝郁论治,综合
TUhjnbcbe - 2023/6/13 20:52:00
刘*连出诊的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37782.html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晕即头晕甚或视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本病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如梅尼埃病、高血压、低血压、神经衰弱等。本病反复性强,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目前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疗效显著。

1、病因病机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明代张介宾则认为“无虚不能作眩”。此外,《医学正传·眩运》还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有不同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是风、火、痰、虚等,涉及肝、脾、肾等脏腑。

在病因上,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扑跌损伤、瘀血内阻等均可导致眩晕发作。我们认为:眩晕多属虚实夹杂之证,其病机关键为脾虚肝郁。

临床辨证要紧抓脾虚的病机,同时把握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一则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阳亢于上,发为眩晕:二则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干蒙蔽清窍而发眩晕。

2、辨证论治

我们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眩晕虽病在清窍,但与肝、脾关系密切。

脾虚肝旺、肝阳上亢之眩晕症见眩晕,耳鸣,头胀痛,口干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失眠多梦.腹胀纳呆,便塘,舌胖大、质红、苔薄,脉弦数等。

治当健脾疏肝,平抑肝阳。方予丹栀逍遥散加减。脾虚肝郁、痰湿中阻之眩晕症见眩晕,头重昏蒙晨起尤甚,或伴视物旋转,纳呆恶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潘滑等。治应健脾疏肝,化痰祛湿。方予香砂六君子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眩晕发病之本为脾虚肝郁,肝脾失调,故治疗应从肝、脾入手,标本兼治。

3、临证加减

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以健脾疏肝为原则,随证施治。若脾虚湿盛而致纳呆、泄泻.轻者在香砂六君子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基础上加炒意故仁、炒荧实等:重者加五苓散、二陈汤等。

若脾虚肝郁、肝火上炎、目赤口苦,可在丹逍遥散的基础上加炒*苓、蝉蜕、木贼等清肝明目。若脾虚肝郁、气血不和而致气滞血瘀者,轻者可加营、丹参鸡血藤等:重者可加通窍活血汤:外伤所致的瘀血内阻亦可用此方。若久病伤阴而致肝肾阴虚,可加枸杞子、山英肉、女贞子、墨旱莲等滋补肝肾。

若兼见眩晕呕吐,视物旋转,可加竹茹、旋覆花董香等降逆止眩。若眩晕剧烈,手足麻木或震颤,可加龙骨、牡蛎、全蝎等镇痉熄风。

病案举例:

患者,男,年5月16日初诊。主诉:间断性头晕、头痛2个月余。患者2个月前劳累后出现头晕、头痛、耳鸣,伴恶心呕吐。医院就诊,按肠胃病处理,治疗1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后查脑血流图头颅CT颈椎正侧位等,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经他人介绍前来就诊。

症见:眩晕,头痛耳鸣,腹胀纳差,恶心呕吐,身倦乏力,眠差,二便调,舌边尖红,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数。西医诊断:梅尼埃病。中医诊断:眩晕.属脾虚肝郁、痰湿阻滞证,治宜健脾疏肝,化痰祛湿。方予五苓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日1剂,水前服,分早、晚两次温服。服药7剂后,患者眩晕、头痛明显好转,睡眠有所改善,仍有腹胀、纳差,时发恶心、呕吐,舌红体胖大.苔白稍腻,脉弦滑。

患者症状好转,痰湿渐祛,痰火渐消,故守上方,微调以增强宽中理气、运脾化湿之力。继服15剂后,患者眩晕头痛症状基本消失,身体较前有力,纳眠可,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患者服药后疗效显著,症状基本消失,此为药证相合,病速愈。为巩固疗效,守方去泽泻莱蔽根。继服15剂,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患者由于劳倦过度,耗伤脾气,使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中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腹胀纳差,恶心呕吐:脾虚肝郁,痰湿上逆,蒙蔽清窍,清阳不升,故眩晕头痛;肝郁化火,肝火上扰则耳鸣、眠差。

舌边尖红,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数,均为痰湿阻滞之象。

治当健脾疏肝,化痰祛湿《医学心悟》云:“有痰湿塞遏者,头眩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5、结语

眩晕是以目眩、头晕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症本病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年高、扑跌损伤等:病变部位主要在清窍,心、肝脾肾均可致眩,但以肝脾失调多见:因此,在预防调护上应保持情绪稳定,防止过食肥甘厚腻,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等。其实,眩晕的病机关键是脾虚肝郁,肝脾失调,故治疗脾虚应贯穿疾病始终。

采用健脾疏肝法既是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又有标本兼治之意。辨证论治时应紧抓病因根本,从调理肝脾入手,可获良效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晕目眩怎么治疗中医从脾虚肝郁论治,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