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抑郁帝国》
本书作者乔纳森·萨多斯基(JonathanSadowsky),凯斯西储大学医学史教授,多年研究方向为精神病学流行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医学人类学、心理疾病治疗史和抑郁症史等等。
你不知道的人类抑郁史,超越微观和个体认知局限,在宏大视角中逆转生机,看清即是疗愈开始。精神病史专家权威解读抑郁症,在故事中首揭抑郁全奥秘。
这是一本有关抑郁症历史的书,更是引发我们对抑郁症进行深度思考,彻底揭开其真相,进而走出抑郁阴霾之书。本书作者是著名精神病学史学家,通过梳理抑郁症的古今历史脉络,从概念、理论、治疗、现状等角度来解读抑郁症。在丰富而生动的历史故事、逸闻趣事及科学研究中,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跨越千年的宏大、崭新视角,帮助我们对抑郁症的理解更加多元、立体、开阔而深刻。
当原本囿于自我局限的困惑被解答,有关抑郁症的一切豁然开朗!放下包袱、轻松上阵,掌控抑郁症的主动权此刻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1、认识抑郁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最新显示,抑郁症现在是全球健康负担的最大单一贡献疾病。调查估计,全世界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年至年间增长了18%。年和年,大约有1/9的美国人表示他们服用了抗抑郁药。其中许多人因其他问题(如失眠和疼痛管理)服用了名为“抗抑郁剂”的药物,但是抑郁症的诊断数量却大幅度增加了。
我们在很多本书中都提到过抑郁症,比如《深渊》这本书中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得抑郁症,不是因为他在生活中缺乏动机,而是动机太过强烈,因此激发了情绪系统的强烈对抗,从而吞没了所有的动机。
而本书,作者说,从有记载的上古时代,人类就开始和病态的抑郁情绪作斗争,提出过无数种治疗方案,但是,从重视一种病理情况,到确认一种疾病,再到对这种疾病完全了解,这中间有很远的路要走。对抑郁症理解的变化,还伴随着无数种大胆甚至充满风险的医疗实践。
虽然科学家从19世纪就开始研究抑郁症,但直到年,精神医学界才正式将抑郁症确认为一种临床疾病,写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在当时,是否真的有必要设立这么一个新名目、“抑郁症”的命名是否足够准确、定义抑郁症的关键症状是什么,这些问题也存在很大争议。
那么抑郁症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我们应该从什么视角来看待它呢?
1、不确定性
即便在今天,人类科学对抑郁症的了解仍旧远远不够,我们还不清楚这种病的完整病理机制;大部分的抑郁症药物都是在其他实验中被发现有改善抑郁的副作用,然后才被投入使用的;甚至,抑郁症被写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后,手册的每一次修订都会对抑郁症相关条目进行大改。
也就是说,我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仍然处在不断的更新之中。而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抑郁症的症状和诊断在欧美的确诊率远高于其他地方,并且原因尚不明确。比如,—年,超过1/9的美国人接受过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比如,在美国,有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女学生叫伊菲麦露,她是个难民,在美国没有合法身份,因此不能找工作,生活上困难重重。很快,伊菲麦露出现了嗜睡、悲伤、社交退缩等症状。她的姑妈是一位在美国受训的心理医生,认为这是典型的抑郁症。但伊菲麦露反驳姑妈说:把生活里的一切问题归结为心理疾病,把所有的不舒服诊断为抑郁症,这根本不是科学,而只是一种美国文化。她认为自己的情况不是生病,而是面对重大困境时的正常反应,只要拿到身份、找到工作,自然就好了。后来,伊菲麦露的确通过改善生活状况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那么,作者就说,或许我们不是在经历抑郁症的流行,而是将某些问题称之为“抑郁症”。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抑郁症只是欧美文化理解问题,理解悲伤的一种方式?
2、文化影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词,叫做“文化制约综合征”,也叫文化束缚症候群。它指的是一系列和文化背景相关的症状,只有特定民族或地区的人会报告同时出现这些症状,有的症状甚至只在这些民族或地区出现。
当地人会用这些症状命名一种疾病,但这种疾病外界并不承认。很多学者认为,多数文化制约综合征并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其他问题在文化影响下表现出的特殊症状,或者根本就是一种文化习惯。那么,抑郁症会不会是一种文化制约综合征呢?
作者认为,抑郁症的存在既有大量证据支持,也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受到文化制约的与其说是抑郁症,不如说是现代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对抑郁症的主流认识。
作者承认,抑郁症的命名本身就和西方历史,尤其是现代西方历史紧密相关。但是不同时代形成了不同的命名和知识体系,当时“抑郁症”这个名字还不通行。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欧洲人开始把抑郁的情绪,和人之为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正是人性高贵和敏感的体现。
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就是这种高贵忧郁的代表。他因为父亲被害、王位被篡夺,感受到人间的丑恶而开始厌世,并对存在的意义、人的本质产生了怀疑,提出“存在还是毁灭”的著名问题。哈姆雷特身上这种悲伤、沉思,又充满智慧、文采斐然的迷人状态,叫“忧郁”。和忧郁相对的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奥菲莉娅的精神状态。奥菲莉娅同样遭受了不幸,但她被悲伤击垮,疯疯癫癫、丧失理智,这种状态被称为“抑郁”。
当时的人认为,只有欧洲男性身上才会出现高贵的忧郁,女性身上只会出现病态的抑郁。至于欧洲以外的人,例如他们能接触到的非洲奴隶,根本体会不到这些复杂的忧愁。
而当今,因为抑郁症就医的人仍然以女性为主,这又反过来导致了医生只能根据女性患者的症状来确定诊断标准,男性即便鼓起勇气去治疗“病态的抑郁”,也经常会被误诊。同时,很多欧美国家的研究都显示,比起白人,有色人种的抑郁症诊断更加严苛,很多医生更倾向于对有色人种作出精神分裂,而不是抑郁症的诊断。
所以,作者认为,这些不确定性和文化的影响,在人类认识很多疾病的过程中都出现过。例如同属精神疾病的阿兹海默症,也是在确认了脑部机制之前就被承认的疾病。那么,即便医学没有承认,难道这种病就不存在了吗?
作者进一步指出,医学既是科学,也是一种社会共识。他指出整个医学史上,其实从来没有人成功找到过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界限。换言之,别说是具体的某种疾病,就是“疾病”这个范畴本身,也没有明确的定义。
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是考虑人们的需要和感受,这些需要和感受同样是真实的——虽然抑郁症的知识体系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但在很多其他族群的文化制约综合征里也能找到抑郁症的影子。
今天,大部分专家都承认,抑郁症不是一组单一的症状,它的症状、诊断和治疗都会受到文化影响。而作者的态度是:无论如何,命名抑郁症有助于帮助患者表达他们的痛苦。把痛苦看成一种问题,就是踏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抑郁症的本质那么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是心理的、社会的,还是化学的?作者提醒人们:对待抑郁症的本质没有必要采取非此即彼的方式,不同的治疗手段之间也不完全排斥,曾经的医学在这一点上走了弯路。
1、心理说
现代医学中,“心理说”的知名度最高。“心理说”的先驱是精神分析学派。这一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抑郁的根源是一个人丧失了某种重要的东西,但出于某些原因无法表达,或者不愿意对自己承认这一点,导致愤怒转向了内部。要治疗抑郁症,可以通过谈话疗法,让医生深度发掘病人的潜意识,引导他意识到自己愤怒和丧失感的真正来源,从而缓解病情。
精神分析学派另一分支的代表荣格则认为抑郁症的根源是心理能量低下。心理能量为什么会低下?因为它从外部的意识世界中转移出去了,向内转化到内心的潜意识中去了。荣格认为,抑郁症患者感到缺少能量、不能集中注意力应对日常生活,其实是潜意识在告诉他:“嘿!别再对外在的事物大惊小怪,注意我,我有事情要告诉你。”
荣格和弗洛伊德一样主张用谈话疗法治疗抑郁症,但他认为医师要引导患者在潜意识中发现的,不是被压抑的痛苦,而是未曾意识到的改变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机会。
除了精神分析学派,现在临床上流行的另一个流派:认知行为疗法(CBT),也认为抑郁症的根源在心理。这个流派认为,抑郁的根源是患者错误的逻辑思维,比如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医生可以同时从行为和思维入手,纠正这些偏颇的观念,病情自然就会缓解。
2、社会说
社会说有一个争议,如果抑郁和痛苦有合理的现实社会原因,那它还算不算抑郁症呢?很多人认为有合理原因的抑郁不算抑郁症。只有缺乏合理现实原因的悲伤,才算抑郁症。
直到,年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认定,当一个人感到精神痛苦,哪怕这种痛苦有合理的社会原因,也不妨碍他被诊断为患有抑郁症,出于任何原因的过度悲伤都可以按照抑郁症来治疗。一些心理学家,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则开辟了另一条研究抑郁症的路径,开始寻找引发抑郁症的社会原因。
比如,女性的抑郁症诊断率通常高于男性,这部分是因为传统的偏见:男性的忧伤是智慧的体现,女性的忧伤则是需要治疗的疾病。此外,社会不鼓励男性表现出脆弱的情绪,让男性的抑郁症状更隐蔽,也是一个原因。还有社会上的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确让女性更频繁地陷入孤立无援、压力重重的境地,主流话语对这些痛苦轻描淡写,这就让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很多研究都显示,弱势群体更容易抑郁:童年时遭受过虐待的人、残疾或患病的儿童、难民和流亡者,当然还有低收入人群,都更容易得抑郁症——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少遇见得抑郁症的穷人,但作者提醒:贫穷和抑郁的联系其实再自然不过了。因为生活中很少出现贫穷的抑郁症患者,可能只是他们没有时间和金钱就诊而已。
3、化学说
科学家一直试图用药物和手术治疗抑郁症,曾经用过神经梅*、脑白质切除术、胰岛素昏迷疗法和抽搐疗法等等,这些方法要么效果不显著,要么副作用太大,都被逐渐淘汰了。大约在—年代,科学家终于发现神经递质的缺少——或者是供给不足,或者是受体功能异常,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简单来说,神经递质是一种神经元的输出工具,神经元合成神经递质,把它释放到末端的突触间隙里,在这里,神经递质遇到了下一个神经元上的受体,和它们结合,发生化学反应,神经信号就传递下去了。神经递质能让人保持清醒、体验丰富的情绪、进行躯体运动等等。这些神经递质如果因为某种原因缺少或者无法传递,人就会麻木、嗜睡、行动迟缓。
科学家目前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神经递质的缺乏,也无法凭空制造这些物质,但他们发现,可以通过药物抑制这些神经递质的消失。根据这个原理,一种著名的药物“百忧解”应运而生。百忧解的疗效比较稳定,副作用比较小,很快成为最常见的抑郁症处方药,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本书作者认为,百忧解不仅缓解了抑郁症的症状,还彻底改变了社会对抑郁症的认识:既然这种病有药可以治,医生就不再需要费时费力地分析抑郁症的个人和社会原因,进行冗长的心理咨询,而只需要花五分钟评估症状,然后开药。从此,抑郁症才真正成为一种临床疾病:有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可以预测的疗效。
在抑郁药物得到广泛临床使用后,临床的抑郁诊断大大增加,医生开始把抑郁症描述为一种平平无奇的“精神感冒”,非抑郁症患者也开始听从医生的建议购买各种抗抑郁药物来增加快乐、提高效率。抗抑郁药物不仅改变了大众对抑郁症的看法,更改变了人们对精神健康,乃至和自己心灵的关系的看法。因此,作者认为,可以把抗抑郁药物发明之后的时代称为“百忧解时代”。
总的来说,关于抑郁症的本质,“心理说”重视个体病例的独特性,帮助患者突破自我;“社会说”让抑郁症寻找系统产生的社会痛苦;“化学说”则致力于简单直接地缓解痛苦的症状。但作者认为,抑郁症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既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