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身体的骨头可不能多多益善足副舟骨 [复制链接]

1#

足副舟骨又叫“胫外骨”,是舟骨结节部第二骨化中心的先天异常。通俗的说,就是和正常的脚相比,多长了一块骨头。这是由于舟骨的近距侧或舟距关节出现了一个骨化中心,并且在发育过程中未与舟骨骨化中心合并,从而形成或合并后形成局部较突出的副舟骨,可以和足舟骨相毗连,也可以作为籽骨单独存在。副舟骨发生率为13%,它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

足副舟骨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位于舟骨的内后侧,既可以和胫骨形成骨性连接,又能靠软组织纤维和舟骨相连。临床上把足舟骨分为三型。

I型又称为籽骨型,副舟骨为圆形或卵圆形小籽骨,边缘光整,位于胫后肌腱跖侧,与舟骨完全分离,不构成关节面,也没有纤维软骨连续,大多无症状。

II型被称为假关节型,约占所有副舟骨的50~60%。呈心形或三角形,直径大小8~12mm,有胫后肌腱的一部分附着,与足舟骨通过1~2mm纤维软骨构成关节,此型稳定性差,受到外力作用后容易出现损伤,患者常有临床症状,易误诊为足舟骨结节撕脱性骨折。

Ⅲ型为融合型,又叫舟骨角型。副舟骨与舟骨结节部分或完全性骨性相连而形成足舟角骨,关节面消失,结构稳定,并常使舟骨体积变大,但一般不出现症状。理论上被认为是Ⅱ型的终末阶段。

我们常听说的扁平足和足副舟骨有着密切的联系。足副舟骨会导致扁平足的发生:

1、副舟骨存在导致胫后肌腱附着点突出,胫后肌腱力线发生偏移;

2、胫后肌腱附着于副舟骨,对前足的内收作用强于旋后作用,减弱了对足弓的支持作用。

3、当足内收时,副舟骨对内踝有一定的冲击,使足趋于保持外展位,足弓变平。

4、正常情况下,维持足弓最重要的胫后肌腱大部分附着在舟骨上,但是当副舟骨存在时,胫后肌腱则附着在副舟骨上导致胫后肌腱相对延长,胫后肌腱力线异常,维持足弓的力量减弱,致使足弓发生塌陷,形成平足。

5、这些异常的走行和止点,破坏了胫后肌腱固有的提起足纵弓和内翻足的作用,又会继发胫后肌腱的过度牵拉,肌腱疲劳导致胫后肌腱炎,引发疼痛等症状导致平足症。

同时,患有扁平足的人也容易诱发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当足弓变平,对胫骨后肌腱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拉动副舟骨并引起疼痛,导致刺激和炎症,此外,当足部内旋时,足弓向内塌陷,将副舟骨推向鞋边,从而造成刺激,引起疼痛

虽然有很多人患有扁平足和副舟骨,但是不一定会感到疼痛。副舟骨引起的疼痛主要分为两种情况/p>

1.副舟骨引起平足,又会继发胫后肌腱的过度牵拉,肌腱疲劳导致胫后肌腱炎,引发疼痛;

2.足部扭伤时,副舟骨与舟骨稳定的纤维软骨连接受到破坏而出现不稳定,下地负重时,胫后肌腱牵拉副舟骨时,受伤的纤维软骨连结也受到牵拉而引起疼痛(胫后肌腱附着于副舟骨)。这种情况最常见,所以很多人足踝扭伤以后,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很快恢复了,但是足内侧长期疼痛,往往就是这个原因。

足副舟骨处疼痛的具体原因有很多,如:副舟骨骨软骨炎、副舟骨周围炎症水肿、胫后肌腱止点炎或胫骨后肌腱功能障碍、掷脱性骨折或骨黠分离、平足症的牵拉、腓肠肌的挛缩、副舟骨增大结节内踝撞击症或穿鞋摩擦、损伤,由于张力、剪切力或压应力通过胫后肌腱传递到纤维软骨板所致。

在诊断副舟骨疼痛综合征时,病史和体格检查对足副舟骨综合征的诊断尤为重要。

多数患者都有创伤的病史,以扭伤居多,临床上,痛性足副舟骨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是中足内侧疼痛和触痛,查体可见足舟骨内侧肿胀、红斑、隆起畸形及压痛,部分患者可伴有扁平足,上述症状在负重及行走时可加重。另外,痛性足副舟骨患者多有穿鞋困难,严重者可有行走不便。

影像学检查首选X线片检查,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足副舟骨的分型。拍摄患足负重位正侧位和外旋45°斜位。负重位可以了解足弓的情况。正位片也可看到副舟骨,但由于副舟骨常位于舟骨结节的内下方,45°斜位可以更好地显示副舟骨与舟骨结节的关系。

对于有症状的副舟骨患者,一般先采用非手术治疗。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局部压力,减轻炎症,减轻疼痛。具体措施包括/p>

1)减少活动。

2)换穿更为舒适的鞋,首选矫形鞋垫。

3)使用支具或石膏控制足部活动。合并扁平足者可使用足弓支持垫。

4)非甾体消炎止痛药物应用。

5)局部封闭。应谨慎使用,可引起胫后肌腱断裂。

总体来说,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不确切,或不长久,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对于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且效果不理想、症状顽固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治疗足副舟骨的手术方法包括:Kidner手术、改良Kidner手术、单纯切除术、改良的单纯切除术、经皮钻孔术、融合术。融合术又包括传统融合术、双重锚钉融合术、关节镜融合术和改良融合术等。

1)Kidner手术要切除足副舟骨、咬除及修整有明显突出足舟骨粗隆,还要切断胫后肌腱在足舟骨的主要附着点,并将其重置于足舟骨的下方,以恢复胫后肌腱的力线方向,改善足纵弓。该手术方式是足副舟骨的典型术式,优点是恢复胫后肌腱生物力线,有效改善足弓、缓解疼痛。许多患者由于副舟骨比较大,切除副舟骨后,可能致使胫后肌腱止点完全剥脱,需要前置重建。

改良Kidner术将胫后肌腱于足舟骨背内侧部分剥离后向跖内侧翻转缝合,以加强跟舟跖侧韧带,使用带线缝合铆钉(或界面铆钉等)将胫后肌腱与骨缝合,重建的胫后肌腱止点更加牢靠,且腱-骨接触面更贴实。可提供较强的把持力,可有效紧缩胫后肌腱。

2)单纯切除术,在切除足副舟骨、咬除及修整有明显突出舟骨粗隆后,仅要求修复被切开或部分切断的胫后肌腱,以恢复其连续性,不要求恢复胫后肌腱的力学方向。其优点有操作简单快捷、不切断胫后肌腱、不干扰足底内侧纵弓、不剥离胫后肌腱在舟骨上的止点,可有效减少术后胫后肌腱附着不稳而导致足弓塌陷的风险,显著缓解中足内侧局限性疼痛。但未进行胫后肌腱的转位,故不能改善足弓高度,无法纠正胫后肌腱的生物力学,无法解决足副舟骨切除后胫后肌腱出现相对延长及松弛的情况,有加重足弓塌陷的风险。

改良的单纯切除术与单纯切除术的不同是将胫后肌腱向内下缝合固定于舟骨跖侧骨膜,以加强跟舟足底韧带。其优点不但保留了胫后肌腱在舟骨粗隆上的止点及其完整性,同时将其向内下缝合固定相当于前置紧缩了胫后肌腱,增强了胫后肌腱对足弓的悬吊功能,有效维持足纵弓

3)Nakayama等于年报道采用经皮钻孔术治疗痛性足副舟骨,即用1mm克氏针经皮在足副舟骨后面穿过足副舟骨与舟骨间纤维软骨联合,向足舟骨钻5-7个孔,以促进足副舟骨与足舟骨的联合。该术式的优点是微创、经济、易操作无并发症,尤其适用于足拇趾近节趾骨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痛性足副舟骨患者。但适宜该术式的患者有限,不愈合率高,因此应严格选择适应证。

4)内固定融合术,即切除副舟骨与舟骨间纤维软骨,用1-2枚Herber钉将其融合,从而保持胫后肌腱的连续性,避免出现胫后肌腱功能不全,适用于无扁平足的副舟骨疼痛综合征。该手术保持了胫后肌腱在足副舟骨上止点的完整性。但由于只清理了联合处,故足骨舟骨骨性突起处不能完全得到修整,术后局限性疼痛复发率高。此术式主要适用于足副舟骨骨块较大、能容纳螺钉穿过的痛性足副舟骨。

5)关节镜下融合术,有文献报道临床使用关节镜进行清理结合内固定术,美容效果好,瘢痕少,疼痛轻,软组织解剖和循环破坏少,可以降低不愈合的风险。

6)双固定锚钉内固定融合术,该术式能同时进行骨的内固定和胫后肌腱重建。应用双固定锚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Ⅱ型足副舟骨相对于传统内固定螺钉具有创伤较小、固定可靠,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早期康复等优势,能缩短住院时间,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总而言之,当发现扁平足,或者长期行走、站立出现足踝部酸胀不适,踝关节扭伤,鞋子挤压后副舟骨处压痛时,可不要掉以轻心,需要警惕是否患上副舟骨疼痛综合征了。要及时就医避免影响正常生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