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6分钟
本文章节:
01、15岁少女因减肥去世,其患有“厌食症”
02、危害极大的“厌食症”是如何形成的?
03、“厌食症”必须尽早接受系统化治疗
01、15岁少女因减肥去世,其患有“厌食症”
最近有一条热搜,看得令人痛心。
编辑
今年3月,15岁女孩小玲(化名)重度营养不良、呼吸衰竭,失去意识。医生们连续抢救了20多天,依旧没能救回这名花季少女,令人惋惜。
很多人觉得震惊,在如今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吃穿不愁,怎么还会有孩子活活饿死?!
原来,小玲为了减肥,近50天不进食、只喝水,身高厘米的她瘦得只剩24.8公斤,完全是名副其实的皮包骨。她因为在家里神志不清,所以被紧急送院。
小玲妈妈回忆,小玲小学六年级时,体重约斤。考虑到她15岁时身高厘米,那六年级时的身高应该也差不多厘米了。这个身材比例其实并不胖。但小玲开始想减肥,吃东西不放油,一点点油都不要。
后来,小玲暗恋一个男孩子,而这个男孩子却喜欢一个比她更瘦的女孩。再加上,小玲看到班上另一位女同学经常只吃青菜,小玲认定她也在减肥。
小玲心里无法接受,她觉得自己比这位女同学更漂亮、成绩更好,但这位女同学却比她瘦!从那以后,小玲慢慢不吃主食,最后完全不进食,只喝水。
在接下来1年半里,小玲反复绝食,身体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其父母多次将她强制送院,但小玲试过跳车,试过用花洒砸脑袋,试过跳窗,就是不愿配合。
等到小玲生命垂危,被医院时,她身上已经出现了“14种疾病”,全身所有器官都受损甚至衰竭。
小玲罹患的其实是神经性厌食症,这是一种危害极大、死亡率极高的精神心理障碍。而且,虽然热搜上说她是“为爱减肥”,但这种表达其实严重不妥。
虽然小玲减肥的背后有来自暗恋男孩的因素,但哪怕这位男孩给予了小玲情感上的回应,小玲就能停止减肥了吗?神经性厌食症的康复并没有这么简单!
而且,“为爱减肥”这种说法会令小玲所暗恋的男孩背负一定的心理压力。
以下,我们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角度,详细分析神经性厌食症背后的心理根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种疾病。
02、危害极大的“厌食症”是如何形成的?
神经性厌食症、暴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症都属于进食障碍。
其中,暴食障碍和神经性贪食症的特点很相似,都是患者抵挡不住“吃美食”的诱惑,失控地狂吃。如果患者在暴饮暴食后催吐、吃泻药、或者过度运动,以防止体重增加,这就是神经性贪食症。如果没有这些行为,那就是暴食障碍。
国外有学者认为可以把这两种疾病看作“食物成瘾”,患者吃喜欢的食物时非常开心、愉悦,所以难以自拔地“成瘾”了,跟*瘾、药物成瘾有相似的道理。
但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则完全相反。这部分患者极度害怕体重增加,过度节食,甚至不吃,导致体重过低并严重营养不良。
有的患者已经吃得极少了,还异常担心自己会发胖。有时他们只是吃了几口饭菜,立马感到恐惧、焦虑,然后催吐、过度运动、服用泻药等,导致身体受损更大。
所以,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非常消瘦和虚弱,严重的甚至需要别人扶着才能走动,而且患者的治疗意愿非常低,往往是被父母强制送医的。
很多人想不明白,进食是动物的天性,饿了自然就要吃,可为什么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会极力抗拒进食?就算是怕胖,但怎么会怕到这个程度?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合精神医学、科学心理学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以及我们的大量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经验来看,无论是暴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症,还是神经性厌食症,主要的心理根源是非常明确的,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以下以小玲为例,对神经性厌食症的心理根源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暴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根源,此文不展开分析。
首先,从现在披露的信息来看,小玲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很可能来自以下这几方面:
第一,小玲很可能因为身材问题被别人嘲笑、否定,这导致她在这方面很自卑,对自己的身材和外貌非常敏感,极度厌恶并恐惧发胖。
小玲在小学6年级时,体重斤,身高很可能在厘米左右,其实属于中等身材,不但一点都不胖,有些家长甚至觉得这样算瘦了。
但现在有很多青少年不这么认为,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交媒体上“以瘦为美”亚文化的影响,认为瘦才是美、才有吸引力,很多青少年过度追求“骨感”。
所以当时斤的小玲在部分同学的眼里,有可能已经属于比较胖的了,他们很可能会拿小玲的身材来开玩笑,甚至可能会给她取“胖妞”、“肥猪”这样的绰号。
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打击是非常大的,她很渴望自己迅速瘦下去,不再被嘲笑。小玲极有可能经历过这类事件,所以萌发了减肥心理,出现节食行为。只不过,这时候她还没有走极端,只是减少了油脂的摄入。
第二,小玲在情感上遭受了一定的心理创伤,令其减肥的冲动更加强烈。
上面提及,小玲暗恋的男生不喜欢她,而是喜欢另一个更瘦的女孩。这名男生有可能是喜欢更瘦的异性,但也有可能只是恰好他喜欢的那名女孩比小玲更瘦。如果他没有嘲笑或暗示小玲太胖的话,那其实他也没做错什么。
但无论如何,在小玲心里面,她很可能认定了就是因为自己不够瘦,所以才“输”给了情敌。这件事对小玲造成了心理打击,令她更执着于减肥,甚至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执念——我只有瘦下来,才能得到我喜欢的人的认可与好感。
第三,小玲在原生家庭很可能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她内心其实有自卑的一面。
其实,很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因为身体发育,体型偏胖,都或多或少地曾被人拿身材来开玩笑,也遇到过感情挫折。他们可能也会减肥,适当减少摄入,但大部分孩子不会因此罹患神经性厌食症。
所以,上面两个原因并不是最深层次的因素。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小玲其实有强烈的自卑。她很容易拿自己与同龄人作对比,希望各方面都超越别人,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赞扬。
所以她看到另一名女生只吃青菜,就认定别人在减肥,然后担心别人的身材会比自己好,所以下定决心更要对自己狠一些,节食逐渐变成了绝食。
那小玲为什么会自卑?这很可能是她的父母没有重视她的情感需求,对她缺乏认可及鼓励,甚至有可能经常对她指责、否定。
第四,小玲非常渴望与异性建立情感关系,出现了“重度恋爱脑”的表现,这说明她和父亲的亲子关系极有可能是不良的,甚至可能是断裂的。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父亲与女儿的亲子关系不良很容易导致女儿在感情中出现不理性的行为,主要呈现出2种极端。一种是女生极度渴望与异性建立关系,哪怕遇到渣男,也不惜“飞蛾扑火”;另一种则是对异性非常厌恶,出现了不婚主义,甚至是继发的同性恋。
小玲属于第一种,她因为暗恋男生就疯狂减肥,这种行为并不理性。其父亲有可能对她疏于陪伴,在无意中对她造成了心理伤害。
除此上面几个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小玲还可能遭受过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比如,她因减肥而令身材变得瘦削,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甚至纷纷发出赞美。小玲心里乐滋滋的,认为瘦了果然就是美。这种兴奋、虚荣心令她更加担心发胖,更加追求瘦,一想到自己变得更瘦就高兴,一进食就焦虑,所以她吃得越来越少。
而且,小玲绝食时非常执着,完全听不进劝,陷于自己的错误认知中不能自拔,她已经出现了偏执型人格改变,还有一定程度的抑郁发作。父母将她强制送医的时候,她还出现了激越状态,尝试跳车、跳窗,非常激动。
再加上,由于长期减肥,小玲的身体出现了重度贫血、低血糖症等等,这些身体上的不适也会加重她的情绪障碍,学习更加无法正常进行了。
到后来,学习已经是其次了,她父母和医生更加焦虑的是,怎么让她平安活下去。可惜,最后她还是抢救无效,离开人世。
03、“厌食症”必须尽早接受系统化治疗
希望小玲这个悲剧能让广大父母们加强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如果孩子开始节食、减肥、甚至厌食,父母别以为只要劝孩子多吃、批评他们就行了。在神经性厌食症面前,这种方法几乎无效。
小玲的父母看到女儿节食后,在网上找了很多厌食症的图片给她看,并说“再这样下去,你会得厌食症的。”
小玲信誓旦旦地说,“你放心,我不会得厌食症的。”她的回复很有可能让父母放松了警惕,他们错过了带孩子接受专业干预的最佳时机。
所以,父母一定要及时重视,了解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心理特点,在孩子瘦得皮包骨之前就要重视起来,并做好以下准备: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不少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伴有一定程度的偏执型人格改变,他们以瘦为美,且非常执着,往往不愿意就医。
在这种情况下,当孩子已经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时,父母一定要及时送孩子入院治疗,并对孩子进行强制性喂食。虽然这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但此刻挽救孩子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对于神经性厌食症,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的设施更为全面,能够为患者提供保护性约束,还能提供更为专业的诊疗方案等等。
因为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往往有情绪症状,所以一般需接受精神科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令其情绪稳定下来,更好地配合后续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还可以考虑服用抗精神病药,比如奥氮平,该药不仅对患者稳定情绪有所帮助,还会引发代谢紊乱综合征,使其体重快速增加,还能改善食欲。
对于情绪障碍较严重、且服药效果不佳的患者来说,也可以考虑接受物理治疗,比如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
第三,待患者情绪稳定以后,父母要带孩子寻找专业的心理治疗,尽可能修复孩子在身材方面所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父母要意识到,神经性厌食症、暴食障碍以及神经性贪食症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有些厌食症患者经历了生命垂危、且被成功抢救过来后,他们深刻感受到厌食的危害,开始主动进食。
当他们慢慢适用了正常进食,还体会到吃美食的快乐时,很容易会忍不住越吃越多,走向另一个极端,演变成暴食障碍或神经症贪食症。
有的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又想吃,又怕胖,但不会催吐,有可能会失去理性地疯狂运动,罹患病理性运动成瘾,身体也会严重受损。
所以,父母不要仅解决孩子的症状,还要深入地解决其心理根源问题。
第四,父母要重视“自我家庭治疗”,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尽可能修复亲子关系、改善家庭氛围,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这一点,无论对于哪一种精神心理障碍患者,都是同样适用的。
最后,对于青少年患者,还要重视其学习障碍的问题。由于主流的精神科医生缺乏对学习障碍的识别意识,父母更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帮助孩子恢复良好的学习状态,甚至塑造出高效学习状态,成功复学,回归正常的成长轨道中。
#健康好文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