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有关工作效率的研究表明,低紧张有利于解决大难题,而容易的工作需要高紧张。若将此运用到考试中,那么越是大考越要放松,而平时作业和小考要紧张一些才好。换言之,平时高紧张,考时低紧张,能让人最好地发挥。
高考是一种紧张而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灵活的思维、积极的联想和高效的记忆。因此,考生的情绪状态必须唤醒到一定程度,进入适度的兴奋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取得理想成绩。
(一)注意科学用脑
临考之前,不少考生总是要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地复习功课,用减少睡眠和文体活动的方法来增加学习时间,殊不知,这样做的害处是很多的。因为持续、紧张的生活和学习,会使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心血管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久而久之,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就会失调,甚至出现衰竭情况有的人会整天疲乏无力,思考问题变得缓慢,记忆力明显下降,致使学习时间长而效率低;有的人情绪不稳、焦虑、忧郁、烦躁;有的人还出现头晕、头痛、失眠、食欲缺乏、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神经官能症。
在应考前夕,加紧复习是完全必要的,但一定要劳逸适度。譬如,在紧张地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或散散步,这样可使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控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任何人的行为活动都会引起情绪的变化,这是人的生理因素决定的。高考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要在这种知识覆盖面广注重考查能力的选拔性考试中取胜,唯有全面提高素质。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注重自我心理调适,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1.情感乐观,思维活跃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而显示出更高的效应,人也会因此显得更聪明更能干。积极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富有信心。
消极的情绪则使人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想象贫乏、思维迟钝、心灰意懒。研究发现情绪能影响一个人智力的发展,提高信心和兴趣,就会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会感到大脑像海绵吸水一样,比较容易把知识“吸”进去。而烦恼、焦虑、愁闷、恐惧时,会降低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抑制思维活动,从而影响智力发展。
2.适度焦虑,激发动机焦虑指对个人的自尊心构成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有些学生因复习测验和模拟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害怕看到家长失望的目光,心里没底儿,虽然天天挑灯夜战到深夜,但效率不高,睡眠质量不高,常做噩梦,第二天头脑昏沉沉的……过重的学习负担、心理压力、家长和社会过高的期望使这些同学的情绪处于过分焦虑状态。
考试焦虑是考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考试焦虑程度因人而异,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微观方面,即个体身心因素对考试焦虑水平的影响;另方面是宏观方面,即外部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焦虑水平的影响。
3.积极暗示,挖掘潜能一个人若总是沉浸在不愉快的回忆中或满脑子都在想我怎么学不好、记不住时,情绪肯定低落、焦虑,且效率不高。因为这种心态不利于大脑正常发挥作用。要学会自我调节,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坐在书桌前开始学习时,脑海中先浮现出令自己最自豪、最愉快的画面,并在心中默念诸如:“考试前我一定能复习好”“我绝对有能力学习好”一类的鼓舞自己的口号,然后充满信心、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积极地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强自信、排除焦虑,增强潜在学习能力,提高复习学习效率。